在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之外,足以与金融科技巨头对标的还有平安集团系的科技机构。2013年,平安集团旗下平安科技就开启了云平台的建设;平安孵化的四家“独角兽”企业之一的金融壹账通更为显眼。
金融壹账通智能风控总经理施奕明表示,壹账通平台脱胎于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基因的科技公司的确有一定差别,壹账通聚焦于带有金融场景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整体设计的合规性极高。
银行业IT服务商、宇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翟汉斌向《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与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还是诸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在内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均大于竞争。
“某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当初成立的时候,市场以及我们公司内部确实有过担心,这家大行之后是否不会再与我们合作?会不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威胁?但后来发现,大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同样有很大需求与我们合作。”翟汉斌认为金融业IT服务商相比银行、互联网公司的优势之一在于,人均成本更低,这样综合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就技术角度而言,这些入局者的区别在于?翟汉斌告诉《财经》记者,技术分为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以云服务为例,阿里巴巴、京东等公司在基础技术底层上的优势无可比拟,因为他们从一开始搭建平台的时候就在做这件事,多年来不断优化、升级。
但正如硬币的两面,他们的底层平台并非一开始就是为金融行业而搭建,而是一个针对全行业通用的大底层平台,但金融行业有自己的合规等门槛,需要更具针对性的系统来适配,如果仅为合作金融机构去改变自己的底层系统,可能又不再适用其他行业,且需要耗费单独的人力等,这对巨头们来说并不划算。
“但我们改的成本较低,原因在于,我的系统一开始就只为金融行业服务,毋须考虑改完以后对其他行业的影响。改完后,还可以通过不同项目间的复用来降低边际成本。”翟汉斌说,这个是大家的基因所决定,所以我们并不害怕这些公司跟我来竞争,因为各有各的优势。他们在基础技术和流量生态上比我强,我在应用技术领域的“护城河”也很高,最后大家会变成一个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某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银行需要的是定制化产品,但阿里、京东等输出的均是标准化的产品。因此后来阿里换了一个“打法”,去收购IT系统服务商,与这些服务商合作,共同去提供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新技术的应用等等。
提及IT服务商未来是否有竞争优势,上述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负责人认为,“它们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人力外包的形式去帮银行开发系统,即便是提供产品,最后结算也是按照人力外包来结算。这些公司本质就是金融机构的‘外包商’,在数据、资金、客户等方面均没有优势,随着银行加强系统自主研发,他们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
上述银行产品创新部负责人坦言,目前除了互联网公司能够让大家看到一点商业可持续,其他包括金融科技、咨询公司、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即便是传统金融机构孵化的科技巨兽都没有实现商业可持续,都还处于讲故事阶段。
另一位金融科技人士也持有同样的观点,现在还没有看到能把金融云做得很有价值,同时又能把企业养得很好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布局、慢工出细活、厚积薄发的事情,并不是仅靠资本就能做好的事。”
削壁凿墙,创新监管
2016年的互联网金融整肃运动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划分出非常明确的界限,某业内观察者指出,金融科技的变化亦因监管而起。
监管改革也因市场的变化稳步推进。
2018年初,在中国运行长达15年的“一行三会”金融分业监管模式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金融稳定委员会辖下的“一行两会”新架构。
在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领之下,“一行两会”一局也在加强对于金融科技的规划引导和规范工作。黄震分析,特别是“所有金融活动必须纳入监管,并且实施牌照管理”这个要求,让金融科技不再是野蛮生长,而是有序发展。持牌金融机构担负着重任,成为主力军,互联网等科技企业主要是协同发展,参与具体工作,形成了合力推进的态势。
文章标题:【蚂蚁上市,巨头转身:金融科技重装上阵(5)】,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tech/digi/14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