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 > 文化 >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2024-03-09 18:54:59来源:新媒体

文章导读
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举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活动吸引46名中外记者参加,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25家外国媒体的33名记者。不少外媒记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何以中国”。 2月27日,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曾玥 摄 沿着中国考古博物馆中轴线的历史大道,“历史中国鼎铸文...

  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举行专题讲座,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活动吸引46名中外记者参加,其中包括来自16个国家25家外国媒体的33名记者。不少外媒记者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何以中国”。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2月27日,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曾玥 摄

  沿着中国考古博物馆中轴线的历史大道,“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徐徐铺开。

  马车、玉玦、陶器……芬兰广播公司记者亨图宁(Mika Hentunen)缓步游览,时而停下聆听讲解,时而举起手机拍照。“我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非常感兴趣。”他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强大吸引力,“我对此知之甚少,因此我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知识,这就是我来参加本次活动的原因。”

  置身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外媒体记者迎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物盛宴。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刘国祥介绍,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常设展厅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展出的出土文物精品全部来自考古田野挖掘一线,展出的珍贵古籍全部为中国历史研究院的珍藏。”刘国祥说。

  正值中国农历龙年,龙元素文物颇受中外记者关注。

  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其上有2000多片形状各异、色彩鲜明的绿松石“龙鳞”,吸引中外记者仔细端详。在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纹陶盘前,外媒记者对盘内的朱红色龙纹很感兴趣,纷纷询问了解细节,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华记者阿斯加尔(Muhammad Asghar)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行令他对中国历史道路和文明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完整的认识,出土文物和一手史料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动证明,龙元素文物及其溯源让他更进一步理解龙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2月27日,在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专题展厅内,中外媒体记者通过智慧屏了解大口陶尊。 曾玥 摄

  在“文明起源”专题展厅内,阿联酋中阿卫视驻华记者蔼霖娜(Helena)伸手触摸包裹着大口陶尊的智慧屏。这尊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在智慧屏上投出数字影像,又在观众的指尖捏合中展露纹路细节。

  她用中文对记者说,“通过这样的数字技术,我们可以把文物放大,了解里面的细节。把传统的古代文物同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非常有趣,会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

  刘国祥表示,科技为文物赋能将是今后的重要建设方向。“作为一家考古博物馆,我们将利用科技手段来展示文物、揭示文物内涵和价值,甚至展现考古发掘的背景、遗址的复原。”

  “‘何以中国’,中国是怎么形成的,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特色。”当日参观结束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围绕“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举行专题讲座。他说,考古发现,中华文明在早期便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

  王巍表示,通过考古,可以更加完整、详细地揭示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看到中华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很重视考古国际合作,愿意与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活动结束时,蔼霖娜感触良多。她结合自身经历说,“媒体的作用是桥梁,融易新媒体消息,我们可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文明与文化。”

  自6岁学习中文以来,她一直对中华文化保持关注,并喜欢在工作之余游览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希望增进自己对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理解,“我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免责声明
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1 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英国巡展开幕

中新网伦敦2月29日电(彭欣怡)当地时间2月27日,“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2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

3 马强:史籍失载的古获国,如何重新走进历史?

作为史籍失载的获国都邑城址,姚河塬西周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消失数千年的神...

4 罗布和“央洽扎念”:在拉萨开启自己的梦想之路

扎念是藏族众多民族乐器当中最常见的一类,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是一种弹拨乐器,...

5 2024年度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大会颁出首批十个大师传承创新工作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应妮)从“冰墩墩”到“兔墩墩”再到“龙墩墩”,北京华江文化集团...

1 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英国巡展开幕

中新网伦敦2月29日电(彭欣怡)当地时间2月27日,“多彩贵州·第十六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

2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外媒体感受“何以中国”

2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中外媒体记者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参观中国考古博物馆,并...

3 马强:史籍失载的古获国,如何重新走进历史?

作为史籍失载的获国都邑城址,姚河塬西周城址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早期。消失数千年的神...

4 罗布和“央洽扎念”:在拉萨开启自己的梦想之路

扎念是藏族众多民族乐器当中最常见的一类,藏语意为“悦耳动听之声”,是一种弹拨乐器,...

5 2024年度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大会颁出首批十个大师传承创新工作

中新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应妮)从“冰墩墩”到“兔墩墩”再到“龙墩墩”,北京华江文化集团...

6 从“干一辈子”到“三年一跳”,企业忠诚的观念为什么消失了

编者按: 在一家企业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成为荣休老员工,这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而如今...

7 彩票的道理:不可能的奇迹为何令人沉迷?

编者按: “ 人的出生,就像一场无法回避、贯穿人生始终的大型乐透游戏中的一张彩票,为每...

8 龙,一种现已绝迹的稀有动物 | 说书

对中国人来说,神龙崇拜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新石器时代就存在龙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

9 龙年说龙:专用还是专崇?祥瑞抑或惩罚?

龙年马上就要来到了。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传说性的动物,诞生于上古神话时期。虽然如...

10 【专访】栾保群:龙的象征意义历来仅限于皇帝诸王,从来与老

春节期间,我们不知不觉地接触到了许多神祇——龙、财神、门神、城隍……这些神明给新年...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