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增长困局:市值被高估,还是低估?(3)

这就构成了小米增长的第三层逻辑,即互联网收入。小米对其互联网服务业务这样定义——“包括内容、娱乐、金融服务与效能工具,设备的互联性,以及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无缝集成,使我们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2018年3月,小米有38个月活超1000万的应用程序,18个月活超5000万的应用程序,包括小米应用商店、浏览器、音乐和视频。由于手机和AIOT等硬件的嵌入,其拓客成本低于其竞争对手。

从手机、生态孵化智能硬件到互联网服务的增长逻辑层层递进,上市之前小米又将其表达为“铁人三项”:硬件+电商新零售+互联网服务,这条增长路线以不断深化客户钱包份额为根基,进化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才有其对应的高市盈率和高市值。可是,互联网服务收入目前仅占9.7%。但请注意,其对应的收入已经超过第一代诸多互联网公司(这可能是仅看比例容易低估的原因!)。

问题四:小米增长设计可以如何优化?

按照问题三的增长逻辑深入,我们发现:手机空间有限、硬件利润过低,互联网服务有想象空间但是占比不高,这就指向小米突破增长天际线的姿势——如何有效布局AIOT并扩张其基于AIOT的互联网服务。截止2018年3月,小米的AIOT平台连接的设备超过1亿台,数据尤其乐观,然而基于AIOT的互联网服务收入如何展开,便成了关键之命门。既然剖析到此,那就不得不讲AIOT的故事。

2017年年中,受亚马逊 Echo 大卖的影响,智能家居开始变成互联网公司瞄准的靶心,智能音箱似乎变成家居智能的入口,把互联网从线上带到线下的主战场。当年百度全压到AI,两个战场找切口,一个智能驾驶,一个AI音箱,其核心逻辑在于圈定用户全部时间和生活边界。在户外和家庭内,智能驾驶占领户外出行时间,智能音箱控制居家AI时间,通过两个具体产品把AIOT和AI智能落地。一时间,喜马拉雅、腾讯、云之声、阿里巴巴、小米等大大小小的厂商相继入局,可是两年过去,智能音箱大战后并没有完成其相应的使命。为什么亚马逊Echo在北美市场销售尚可,而中国的智能音箱几乎无兵家跑出?我专门做过深入研究,除了技术成熟性之外,一个逃不出的命门在于使用场景没有引爆。

按照“增长五线”中构建成长底线“占领战略咽喉”的逻辑,AIOT最大关键在于应用智能家居要占到入口(就像苹果开启智能手机占领移动互联网入口一样),可惜目前暂时还找不到具体合适的产品切入,寄以期望的智能音箱并不成功,这是行业、亦是小米碰到的现实问题。AIOT没有超级流量入口,很多相应的互联网服务就不能真正爆炸。我记得当年参与某巨头智能AI咨询会议的时候,当时就假设如果智能音箱得到普及,相当于声音变成新的互联网服务引擎,用户可与AI音箱对话来预定机票、电影以及车和外卖,如果成功,整个入口所构建的生态完全可以比肩“智能手机+APP”的互联网生态构建。

缺乏爆炸性入口的AIOT,使得小米在内的诸多企业在互联网服务业务上无法叠加高价值的服务。表面上这些设备做到了连接,但是这只能算作简单拼合,因此小米在AIOT领域虽然推出多款爆品,但是不产生化学反应,所以市值增长最多是其产品可预测收益的叠加反映,难以按照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逻辑。小米产品覆盖了耳机、移动电源、手环、插座、血压计、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运动相机、平衡车、电池、床头灯、电饭煲等智能家居设备,但是梳理典型场景与流量入口,发现其乏善可陈,类似一个杂货铺。所以外界评价小米智能物联网的特征是杂乱无章、缺乏主线,类改编版的游击队。

小米生态链有很多爆款产品,但是缺乏清晰的流量入口设计。实话讲小米还是产品导向,并非“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比如这些产品典型的应用场景是什么,小米并没有揭示。例如小米电视就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但是其潜力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小米应该系统梳理“目标人群——场景——流量入口——产品组合”这条逻辑线。换句话讲,实施以手机为核心、AIOT为基本盘,互联网服务为爆发点,三位一体、融会贯通的组合战略,才是小米增长突破的命门。只有这个问题得以突破,小米才能真正迎来下一轮爆发性的增长,而市值也才能回到当初的梦想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