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DR001“破1”会是中国央行追随降息的先兆吗?(2)

美联储2019年6月议息决议表示,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将密切监控未来收到的信息,采取适当行动。同时,美联储从声明中删除了“耐心”一词,并下调了通胀预期。会后公布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官员对前景展望存在分歧,17名官员中有8名官员预计2019年将降息,另有8名官员预计今年按兵不动,还有1人支持加息。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7月降息。

欧央行在3月议息会议上宣布加息时点延后,将于9月开始为期近两年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6月18日,欧央行行长德拉吉表示,如果通胀始终不达目标,欧央行将采取降息或者重启购债计划,其鸽派讲话进一步推升了宽松预期。

6月份日本央行表示将会继续实行宽松政策以支撑日本经济。

6月4日澳洲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1.25%,此为历史最低水平,此次降息也是澳洲联储2016年8月来首次降息。

2月7日印度央行意外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是印度自2018年8月降息以来首次放松货币政策。4月4日,印度央行再度降息,下调回购利率25个基点。6月6日,印度年内第三次降息25个基点,货币政策立场由“中性”转为“宽松”。

2月14日,埃及央行降息100个基点,存款利率自16.75%下降至15.75%。

5月8日,新西兰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1.5%。1.5%的利率是新西兰历史上的最低水平。

5月7日,马来西亚央行宣布将隔夜政策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3%。这是该国自2016年7月以来首次下调基准利率。

5月9日,菲律宾央行把关键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5%,为2016年以来首次降息。

6月14日,俄罗斯央行降息25个基点至7.50%,为去年3月以来首次降息。

(二)断言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加码为时尚早

在市场炒作“全球宽松周期”的背景下,货币市场短端利率的持续下行似乎给了投资者“中国央行将进一步宽松”的预期。但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具有货币政策独立性,不是别的国家加息,中国央行就一定会加息;同理,别的国家降息,中国央行也不一定会降息。中国加息还是降息,要看的是中国基本面,而不是跟风其他国家央行。

2018年12月央行行长易纲在讲话中表示:“当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产生了矛盾,就要以内部均衡为主,兼顾外部均衡,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今年1月份在《中国金融》发表文章《货币政策回顾与展望》,也指出“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大型经济体……要坚持以服务国内经济为主兼顾外部均衡”。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多次出现同样的表述。

从实践看,2014年美联储缩减QE规模,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国纷纷加息,中国央行在“海外加息潮”里降准降息。2016年7月至8月,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四家央行降息,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却在四季度出现拐点,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紧货币时代来临。

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在外部环境没有进一步恶化、内部经济没有失速时,央行大幅宽松的基础并不具备,主要原因包括:

1、一季度社融拐点确立,这一拐点至今并没有被证伪

我们一直强调要避免对经济的两种误判,第一种误判是认为经济断崖下行,应采取强刺激手段;第二种误判是认为中国经济将很快复苏,出现V型反弹。在房地产低库存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大概率成为经济的重要托底力量。逆周期政策发力,专项债可作为项目资本金等政策将支撑基建投资的温和回暖,减税降费、降成本政策的落实,都有助于经济边际改善,经济大幅下滑的可能性较低。当经济处于震荡筑底、甚至温和复苏态势时,并不适合进行强刺激。

2、结构性去杠杆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基本思路

一季度社融和信贷增速显著提升,而名义GDP增速回落,引发了市场对杠杆率提升的担忧。5月2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最新的中国杠杆率报告显示,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由2018年末的243.7%升至一季度的248.83%,提高5.1个百分点,为1993年末有数据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报告指出,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与GDP之比从2018年末的222.98%上升至227.57%,增长了4.6个百分点。

杠杆率快速上升违背结构性去杠杆的基调,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讲,适度压缩广义信贷、控制社融增速在合理水平,避免无序加杠杆卷土重来,也是2019年央行的重要任务。

3、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需求不足,过度宽松反而可能导致新增债务无序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