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一年缩水1.7万亿,多家公司业务停滞,基金子公司怎么了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应尤佳 李树超

2018年4月27日,“一行两会一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正式稿),开启了大资管行业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实施一周年,“生长在夹缝”中的基金子公司持续规模下滑、人才流失,业务转型乏力,整个转型阵痛仍在路上。不过可喜的是,也有一些大股东实力较强的基金子公司,向主动转型业务拓展出现成效。

规模持续下滑,或仅1/3开拓新业务

缩水、缩水、缩水……曾经“万能神器”的基金子公司规模过去一年呈现持续缩水格局。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底,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5.14万亿,而相较去年资管新规开始执行前的6.82万亿(截至2018年3月底)锐减了1.68万亿,缩水比例达到24.6%。若考虑最新规模仍将持续缩水,资管新规一年间子公司规模缩水幅度还将扩大。更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6年最高10.5万亿的规模已然腰斩。

和规模缩水同行的是产品备案数量的持续下滑,甚至有一批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摆状态”。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截至到4月底,今年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量大约223只,而此前子公司备案高峰期仅1个月就有数百只产品出炉。今年备案产品涉及到23家基金子公司,不足目前全部79家基金子公司的1/3,这也意味着不少基金子公司业务处于停滞或者发展缓慢状态。

“其实自2016年基金子公司新规之后,公司规模就逐渐缩水。资管新规实施后,监管标准逐渐统一,子公司的通道业务受到压力,业务萎缩200多亿规模。”据一位北京某中型公募高管表示。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也表示,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在持续萎缩,原来存量业务到期减少了,新业务几乎也没能做起来,整体上规模萎缩非常严重。“虽然去年子公司对整个公募贡献是正收益,为营收创造了贡献,但情况继续恶化的趋势没有改变,子公司经营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态势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我们子公司现在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没什么业务做。”相关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新业务的拓展要求高,阻力大,而子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做事模式,在短期内要想改变业务模式并不容易。

而上海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则表示,过去一年子公司规模下降比行业平均要大,但三年前就在政策收紧预期下,开始向主动管理方向转型了。目前主动管理规模在逐步攀升了,但相比传统的业务占比还不高。由于传统业务缩水规模较大,主动业务上来较慢,整体上还是净缩水的状态,但发展质量越来越向好的方向转变。

也有一些公司影响较小。如国泰元鑫相关人士表示,通过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及时调整,自2017年行业监管方向调整开始至今,一直保持着管理资产规模和公司经营管理的稳定性。

人员流失严重

“确认最近两年人才流失问题很严重。业务萎缩、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人才流失难免,对于优秀的人才还是会尽力留住,不过也没有太好办法留住。一旦核心人才流失,对业务发展也造成影响。”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道出目前子公司的人才困境。

北京一位公募基金公司高管也表示,由于业务量减少,公司部分核心骨干人员在流失,很多业务都停滞了。行业内有的子公司从高管到运营团队大比例出走的,主要是业务缩水导致的。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在基金子公司高速发展之际,曾出现百名信托业中高层急速流动的盛况,更有不少公募基金从业人员被指派到基金子公司。而目前处于转型阵痛期的基金子公司,有的基金子公司人员出现明显流失的局面,但是也有的还嫌子公司人员流失不够多。而这些流失的人员,也有很大一部分回流到信托等机构。

“我们子公司人员流失的不算很多。”有基金业内人士介绍,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不好,现在基金子公司的人找工作也没那么容易。据他表示,在基金子公司设立初期不少人都是当时在公募基金被派到子公司去,但现在重返公募基金却不容易。曾有子公司人士来面试产品部,但没有被录用,背后原因是基金子公司的业务模式与公募差距较大。

虽然在人才流失的困境中,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强调,管理规模虽然萎缩,但会尽力核心骨干力量,这些是未来拓展业务的中坚力量。

据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资管新规之后,基金子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其中核心难点是人才积累不足,基金子公司前期业务通道化严重,业务人员中产品经理偏多,但投资型人才、资源型人才积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