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中小行普惠金融受大行挤压 下沉业务市场空间依然很大

我国中小微企业具有“56789”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由于“三无”(无报表、无信评,无抵押)、“三高”(高成本、高风险和高价格)因素,致使融资难、融资贵。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顶层设计、监管、金融业机构齐发力。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25万亿元,比2018年年初增长了33.4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4.7个百分点。前5个月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是6.89%,比2018年一季度降低了0.92个百分点。

不过,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金融资源不平衡、不充分,银行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仍待探索,某些地区国有大行挤压中小银行信贷业务等。

“国有大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这一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优质客户产生挤出效应,中小银行的业务在不断下沉,从而对业务能力和风控能力有很大的压力,我们正发展长尾客户。”一家城商行副行长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此外,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内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机制性矛盾并存,内需增长乏力,实体经济仍较困难,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依然很大,中小微企业融资虽有好转,但依然存在。“相较于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应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多位受访人士表示。

大行掐尖、中小行下沉

今年2月份银保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称,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2019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力争总体实现余额同比增长30%以上,信贷综合融资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一位国有大行华南分行人士表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对该行的压力并不是很大。“我们以前业务以国企和大民企为主,小微企业的客户不是很多。这一新考核要求一下来,从总行层面,到分行再到支行,都非常重视,作为大行,也应该有大行担当,业务人员也非常辛苦,实地考核,再加上我们有成本优势、贷款利率较低,一般是在基准利率(4.35%),或基准利率上浮10%左右,今年5月底,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与去年同期相比远超30%。”

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杨丽平在7月4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大型银行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小微企业贷款速度确实明显增加,到今年5月末,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3.7%;前5个月,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79%,较去年全年平均水平又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建设银行的另外一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5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贷款的客户数近150万户,贷款余额超过8000亿元,前5月建行普惠贷款新增近1500亿元,增量居五大行首位,增速超过30%。

国有大行普惠贷款的迅速增长,对某些地区的中小银行带来一定挤压。一位华北地区农商行业务人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大行成本比较低,贷款利率也比较低,优质的企业肯定更愿意从大行拿贷款。“今年我们的几家优质客户就被一家大行抢走了。去年企业客户忙着找我们贷款,现在我们银行人员忙着从下沉的客户中找到较优质的客户。”

中国开发性金融促进会普惠金融工作委员会指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克崮在近日举行的“2019年普惠金融高峰论坛“上表示,大金融机构适当下沉业务不失为探索普惠金融的一种方式,但要适度、量力、实事求是地下沉,过度下沉对大行人员素质、内部管理都是巨大的考验,坏账可能引发新风险。另外,银行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寻找新的盈利点,拿着传统业务的利润来弥补普惠金融是不可持续的。

刘克崮称,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各个金融机构可以发挥所长,相互合作。大金融机构在服务优质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可通过转贷方式,包括辅助技术、信息提供帮助小金融机构服务资质稍差的小微企业。

另外一家农商行高管告诉记者,当下,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因基层网点众多,有业务下沉的能力。在区县级市场上,小微金融市场目前空间依旧非常大,国有银行不会给中小银行的业务开展造成太大问题,中小型银行在县域市场上仍可有很大的作为。

先普后惠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有好转,但依然有不小压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执行会长张竞强称,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5月份对3000家中小微企业调查显示,34%的企业反映5月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比上月上升5个百分点。22%的企业反映融资困难,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26%的企业反映应收帐款增加,比上月上升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