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门槛、低保费的城市惠民保,一兴起便迅速成为保险界的“网红”。
伴随着230个城市上线近百款惠民保,保险行业一直疑惑其发展现状、持续性、是否能替代商业保险等问题。
作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范本,惠民保是一款普惠型重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产品,是政府关切民生的一次创新尝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医保不足,让市民拥有更多层次保障。
然而,惠民保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引人关注。
多位保险行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一方面,惠民保承保条件门槛偏低,容易吸引身体状况不佳者投保;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秉持保本微利原则,只有参保人数足够多,平价惠民保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若投保与赔付长期不对应,保险公司将难以为继。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医保政策及医保目录存在差异,居民年龄结构及医疗费用分布不均,导致惠民保要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进行统一的监督指导和真正实现全国统筹面临重重困难。
水滴保险研究院在其最新发布的《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分析》报告认为:“银保监会去年就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实施,届时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盈利与福利的差距
对投保人而言,惠民保可持续性问题是核心关注点。
2015年,深圳市推出惠民保雏形—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最初上线保费价格为每年18元,截至2019年参保人数750万,参保率达到50.4%。但自上线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赔付率一度高达136%,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
惠民保本质上是一款商业健康险,由于保费低,参保门槛低,本身很难实现盈利。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惠民保获客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销售。
事实上,惠民保参保门槛过低,让大量高危人群主动加入,而有更好保障解决方案的低危群体不愿意加入,使得参保人群受限。
如果参保人数不足,保险大数法则不确定性则增强,风险难以有效分摊、产品持续性不足等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2020年11月26日,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普惠保险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基于惠民保的深度分析》(简称《分析》)显示,目前不同地区参保人数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参保率大多不足10%,极可能加剧恶性循环。
《分析》指出,惠民保大多地区为自主参保缴费,而非医保个人账户划扣,可能存在逆向选择,保险公司风险提高。为规避风险,保险公司可能选择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障,导致惠民保产品吸引力降低,迫使低风险人群退出;若保险公司维持原来保费和保障体系,经营成本将居高不下,最终退出普惠保险市场。
2020年8月13日,由浙江省嘉兴市民政局指导、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嘉兴中心支公司承保的惠嘉保正式发布。保费为69元一年,健康保障最高可达200万元。同时惠嘉保为参保人提供肿瘤早筛、肿瘤疾病咨询、分诊服务、药品配送等7项肿瘤增值服务。
然而,仅上线1个月惠嘉保就宣布停止投保。2020年9月24日,惠嘉保在官网发布公告表示,由于相关政策限定,惠嘉保产品近期无法再次上线。此前已成功参保缴费的市民,将由中国太保嘉兴中心支公司承保,保险责任及理赔服务按照前期公开宣传执行。
蜗牛保险报告总结出惠民保三大趋势:第一,政府部门正通过制度设计,保障其可持续性;第二,由于全国区域医疗资源、医保报销比例等差异,出现全国统一版惠民保可能性较低;第三,因为价格便宜、门槛低等,惠民保和网络互助都受到欠缺保险知识、拥有保障刚需的市民青睐,但因合规性存疑、宽进严赔、分摊费用激增等原因,网络互助已开始退潮,而有政府指导的城市惠民保,有望在未来逐步取代网络互助。
惠民保保障期限为一年,2020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今年将交出首张成绩单,并面临续保考验。
目前来看,不同城市惠民保将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很可能因为亏损而难以为继。届时,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惠民保全面统筹或是机会
从保险大数原则来看,如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惠民保统筹,或许可以降低赔付率的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发展。
惠民保“一城一策”特点,导致各地承保保险公司难以统一,保障责任、报销比例等方面不尽相同,区域差异较大。
文章标题:【争议惠民保:尚待全面统筹破 可持续性问题是核心关注点】 内容摘要:伴随着230个城市上线近百款惠民保,保险行业一直疑惑其发展现状、持续性、是否能替代商业保险等问题。 作为社会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channel/list/235943.html
新华保险选举徐志斌为董事长 任职资格尚需银保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公布 三大监管指标有
人民日报刊评:提供更丰富医疗保障 惠民保带来
险企偿付能力新规出炉 不达标企业将被采取监管
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业绩不行还搞内斗 专业性保险公司“徒有虚名”
郝演苏:如何评估保险业的三项重要指标?
监管三支柱框架体系确立 险企偿付能力三项达标
做强“商业险”,适应“银发潮”
银保监会发布通知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百万医
110张保险罚单落地 2021年强监管态势延续
2021版人身险产品“负面清单”来了!
2021年银保监会“1号”行政监管书 照见财险公司
银保监会强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
传统险企掀激励机制改革潮 当年离职高管乘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