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在1933年,美国决定退出金本位,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为了印钞来对付通缩。事实上,自从1930年代人类进入纸币时代之后,货币超发就成为了长期现象。从1930年代至今,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广义货币年均增速分别为7.4%、8%和14.1%,均远超过同期GDP增速的3.7%、2.5%和3.8%,这意味着货币超发已经持续了80多年。与此相应的是,过去80多年美国、英国、日本的通胀率均值分别为3.5%、5%和9.1%。
从1999年到2012年,日本的物价下跌了3.5%,部分原因也在于同期日本的广义货币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但是从2013年起,安倍政府开始实施所谓的“三支箭”,其核心就是用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刺激来对付通缩,其结果是日本央行总资产从2012年的158万亿日元升至当前的650万亿日元,日本的广义货币总量从1136万亿日元升至1418万亿日元,其广义货币年均增速升至2.8%,今年5月甚至创下4.1%的21年新高,货币增速远超同期1%左右的GDP增速,正是货币超发使得日本通胀重新回归。
因此,日本2013年以后的经验证明,只要货币超发,债务率、收入不平等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都无法阻止通胀的回归。
4.全球化放缓,科技进步变慢
全球化放缓。
过去40年,全球化的推进确实有助于增加全球的供应能力,降低物价水平。
从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全球贸易数据来看,从1980年到2011年,全球贸易总量从2万亿美元上升到1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7.4%。同期中国的出口总额从180亿美元上升到1.9万亿美元,增长了100倍,年均增幅高达16.2%。
而从1980年到2011年,美国的年均CPI从13.6%降至2%,应该离不开中国出口的廉价商品的贡献。
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已经明显放缓,逆全球化的趋势开始出现。从2011年到2019年,全球贸易总量仅增长3%,几乎陷入了停滞。同期中国出口总额也仅增长31%,年均增幅降至3%。
而从2018年开始,中美贸易摩擦的升温使得全球最大的两个贸易体之间的双边贸易大幅萎缩。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9年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12%,从中国的进口下降了16%。而2020年前4个月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下降了9%,从中国的进口下降了24%。
因此,随着全球化的放缓甚至逆转,理论上这一抑制通胀上行的因素正在消失。
科技进步变慢。
从长期看,科技进步会持续降低物价水平。例如美国的页岩油革命,极大的增加了原油的供给,使得油价上行受到抑制。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将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也有助于降低油价。而互联网带来了通讯技术的革命,通过电商降低了产品的销售成本,也有助于降低物价。
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之后,科技进步其实一直都在,但是物价的表现却并非是一直通缩,而是表现为通缩和通胀两个明显的分界。从1800年到1930年代,英美等国都是持续的通缩;而从1930年代至今,则是持续的通胀。因而真正导致通胀出现的原因不是科技进步,而是1930年代各国放弃了金本位,正式进入纸币印钞时代。
在美国,其劳工部定期公布生产力的统计指标,数据显示从1948年到2010年,美国企业的单位时间产量年均增长2.6%,但从2011年至今,其单位时间产量年均增速仅为1%,这意味着美国的科技进步正在放缓。
因此,如果说科技进步有助于降低物价,那么科技进步的放缓也意味着通胀压力的上升。
5.涨价不分贵贱,尽量远离现金
资产泡沫与通胀同在。
文章标题:【海通宏观姜超印钞哪有通缩 涨价不分贵贱(4)】,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rdht/130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