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在白色家电品牌高度集中的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城市化率的大幅度提升总体上慢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的普及。在苏宁、国美这样的家电连锁企业形成优势之前,产能持续扩张的格力、美的等企业已经建起了多层级的深度分销体系,实现了全国性的覆盖与扩张,构建起了渠道壁垒和控制权。由于大型家电连锁零售企业无法深入到三、四线城市,家电巨头们的渠道优势就更加明显。
然而,伴随着层层压货、多级分销体制的必然是较高的成本。在空调领域,制造成本只占空调售价的四成,传统多级分销链条则在价值分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另一方面,同样由于多层分销的长链条,各环节间的信息脱节、传递迟缓、反应低效,空调产业的库存问题一直是业内的关注的热点。若库存不足,则面临旺季断货风险;若库存过大,则一方面是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原材料降价和新品上市所带来的贬值风险。
第二,有市场,缺用户
在近十年来的电商崛起之前,中国消费制造业的普遍模式是出售给下游经销商,以实现快速资金回笼、投入再生产循环,这其实也是前文所述家电分销体制的本质。
厂商与消费者脱离的结果是不能快速和有效感知需求变化,更无法获得产品在售后使用过程中的实时数据,进而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维护和服务,进一步强化了商品的的“低频”属性。分销商、零售商的任务是完成销售,其实并不能对把握消费者需求、帮助厂家进行持续性的产品创新做出切实贡献,加剧了家电企业“有市场、无用户”的局面。
在今天这样一个市场饱和、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分众”时代,缺乏用户经营能力将是一个致命的短板。如果不能找到解决途径,曾经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也有可能走向衰落,沦为被整合的对象。
第三,有品牌,缺诚信
格力的“凭证投诉”将企业的信誉放在了聚光灯下,董明珠“欢迎社会监督”的声明展示了极强的内外部实力和满满的自信。格力的行为与其领导人张杨的个性、人格化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有关,但如此这般不留余地的打公关牌,在家电领域还没有第二家。
此前,董明珠曾多次空开抨击美的“一晚一度电”的“欺骗性”广告。不过,2016年,这两家之间也曾互相投诉对方“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涉嫌造假,并分别起诉了对方。
海信掌门人周厚健的公开抨击也曾备受关注:“白电这个行业是一个烂透的行业,是一个完全没有实话的行业,可以说讲假话比讲真话还滋润。比如说标的节电是多少,一天多少度,没有一个是真的。再比如,我们开发出一个一天2.5度的空调,别人是3度5度,但是他可以标我是2度,如果你不让我造假,我们马上就死。这个行业完全是假话充斥,我就不知道为什么不制裁这样的行业”。
家电属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消费品,除了可感知的功能性质量外,消费者难以清晰获知内部的具体技术信息,加之“节能惠民政策的补贴”等产业政策的介入,在利益面前,家电行业整体的“诚信”答卷存在瑕疵。
“走捷径”可以理解,但这样的路径依赖在市场饱和、更加考验内功和创新能力的时代里,从长期看,得不偿失。
第四,有硬实力,缺软实力
仍以家用空调为例,全球市场目前有空调品牌数百个,在欧洲、北美、日韩、中东、南亚等主要空调市场,尽管大多数产品都标有“MADEINCHINA”,但中国品牌的曝光度仍十分有限。据统计,从海外市场来看,中国品牌虽然在呈现增长态势,但从整体上来说,比重仅为三成左右,这与中国空调产业的实力是不相称的。
从OEM形式的产能出口走向突出品牌、掌握渠道的全产业链影响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在“以硬补软”、走向世界的路上仍然任重道远。
怕什么
随着国内市场从增量走入存量,走过30年大发展的中国家电产业,目前正在格力、美的、海尔等领军企业的带领下探索多元化、国际化的路径。
2018年,格力宣布要从单一的空调业务转型成为一家多元化、科技型的全球工业集团,除了继续在空调领域做深、做精、保持引领,还开始布局生活家电、高端装备和通信设备业务。同在珠三角的美的则早已成功走上了多元化、国际化、互联网化的道路,2017年其海外业务占比已高达43%,新建产能主要投入到了印度等海外市场。
文章标题:【热点新闻曝光:起底中国家电大战真相:中国家电有什么、缺什么、怕什么(4)】,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30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