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之死: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5)

  2009年之后,两本研究北电衰落的出版物相继面世:Adventures in Innovation: Inside the Rise and Fall of Nortel和100 Days: The rush to judgement that killed Nortel。在这两本研究北电破产的专著中,华为仅被提到了2次,且被纯粹称作“来自亚洲的低成本电竞争对手”。

  事实上,基本上所有的北电研究者,都会把北电破产归咎在公司自己身上。但从2012年起,事情开始起了变化,一位叫做Brian Shields的前北电员工,开始四处散播关于华为黑客攻击北电的谣言,并将北电破产的原因直接扣给了华为:华为黑进了北电系统,所以北电破产了。

一副神秘打扮的Brian Shields,2016年

  一副神秘打扮的Brian Shields,2016年

  这种“要证据没有,但我偏要这么说”的态势,在2018年之前并没有多少市场,媒体也懒得理他。但在2018年之后,形势突然变化,北美媒体纷纷开始采访这位Brian Shields,CBS甚至在著名节目《60 Minutes》也采用了这种说法,这显然为“华为恐惧症”添油加火了一把。

  北电的失败,是由草率并购、财务丑闻、研发失误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其真正衰落是在2000年之后,此时北电技术上跟华为基本上是两条路,“华为偷走北电技术导致北电破产”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但这种阴谋论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就有人那么轻易地信了。

  一位前北电员工在Hacker News上这样评论道:“北电消失并非因为华为,如今,中国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被当做替罪羊。”

  如果说华为跟北电的破产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在北电破产后吸纳了不少人才,例如在北电做到了全球网络技术实验室主管的童文博士,其于2009年北电破产后加入了华为渥太华研究所,成为华为无线通信首席科学家。他现在的身份则更加知名:华为5G首席科学家。

中间捧奖牌者为童文博士,2019年

  中间捧奖牌者为童文博士,2019年

  当然,北电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失败标本,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任正非面前,这是千金难买的商学院案例。华为从中得到的,远远不止几个顶级人才那么多。

  05. 教训:科技企业的九死一生

  任正非从北电身上学到的第一条就是:永不上市。

  北电一名叫做Tom McKinney的前研发经理在接受某家媒体采访时,指出了北电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现任和前任北电员工都有一种强烈的观点——公司高管的所有薪酬都与股票激励相关联,这种只关心股票价格,不关注真相和长期的机制,最终决定了公司的存亡。”

  北电的管理层在2001年互联网泡沫暴跌之后,就陷入维护股价的疲于奔命之中,却意外地造成了财务丑闻,进而大幅影响了公司对研发的投入,只能螺狮壳里做道场,在技术路线之中做“选择题”,最后却赌错了方向,丧失了所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终于被债务拖进破产的漩涡。

  任正非从北电身上学到的第二条就是:死贴客户。

  在早期(1970年代和1980年代),北电通过为大客户提供技术服务,与客户建立了牢固的关系。但在90年代后期,傲慢的研发部门不再倾听客户需求,而是想当然的认为“我研发什么,你就应该用什么”。事实上,北电之所以赌错了WCDMA和WiMAX,主要原因就是离客户太远。

  而反观华为,摩根斯坦利斯蒂芬·罗奇曾带队去华为考察,任正非安排同事接待,没有亲自出面。事后罗奇有些失望:“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000亿美元的团队。”任正非对此事的回应则是:“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

  《毛选》中第一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的任正非,深谙这句话的意义。

  任正非从北电身上学到的第三条就是:居安思危。

  北电在鼎盛的90年代末期,挥金如土并购如麻,却再也没有为下一代技术做提前准备,结果2000年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没能推出过任何新的重磅产品,基本上以升级为主。导致到了2005年至2006年,大多数客户担心北电无法在未来五年内生存,不愿意做出长期销售承诺。

  相反,华为居安思危的案例很多,这里讲一个小案例:研发中心二线化。

 文章标题:北电之死:谁谋杀了华为的对手?(5),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16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