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平台禁锢亟须成立常态化法律制度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巍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 郑宁

《法治日报》记者 陈磊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刘紫薇

□ 对话

明确监管部门职责

营造清朗网课空间

记者:目前,网络“云课堂”已成为广大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学习的主渠道,融易新媒体,但一些网站平台无视社会责任,屡屡利用网课推广网游、交友信息,甚至散布色情、暴力、诈骗信息,危害广大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为切实解决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突出问题,中央网信办、教育部近日启动为期两个月的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两部门此举的背景和意义非常值得关注。

朱巍:两部门进行专项整治的背景,一是在抗疫防控期间,学生们都在网上上课,“互联网+教育”已经普及;二是现在的网课平台乱象特别多,前段时间央视报道过在上网课时有网络游戏广告,还有在上网课时出现一些淫秽色情内容等。这一系列问题出来之后,引起广大家长的担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这次两部门开展网课平台专项整治,可以说是针对“互联网+教育”这种常态化的存在,实现常态化监管,“互联网+教育”走上正轨,监管也走上了正轨。另外,网课平台专项整治的部门,除了教育管理部门之外,还有网信管理部门,他们联合进行监管,解决了跨部门监管职责分不清这个问题。

郑宁:《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46%的未成年网民曾遭遇各类不良信息。其中,炫富类信息占比最高,淫秽色情、血腥暴力、消极思想的占比紧随其后。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已达4.23亿人,较去年6月增长了82%。在线教育市场的持续升温不只是体现在用户规模的增长上,相关企业同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共有2.5万家在线教育企业注册成立,平均每天新增120家。

网课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目前从平台竞争机制到监管规则其实都处于一种待完善的阶段。此次多部门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涉未成年人网课平台专项整治,实际上也是一个完善规则、厘清发展边界的过程,有利于各监管部门明确职责,也有助于各平台形成更清晰的发展预期。

此外,今年3月1日,《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施行,要求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服务平台,应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获得违法和不良信息。

从长远来看,网课的普及是大势所趋,不再只是限定于像疫情防控期间这样的特殊阶段,这也注定了对其规范,既要有特定时间段的专项整治,也得有基于长效机制的常态化监管。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清朗的网课空间,相信专项整治只是一个开始。

记者: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展过相关专项整治,但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

郑宁:究其原因,主要是利益驱使叠加监管缺失。在利益驱使下,广告商和网络平台只看到“弹”出的经济效益,却把用户的体验抛诸脑后。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只承担发布功能却对内容和形式不加甄别,缺乏监管。而相关监管部门的治理手段也相对滞后,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朱巍:在此之前虽然有过整治活动,但是整治的平台范围限于专门的教育类平台,问题的暴露也不是特别全面,这次针对的范围更广泛,只要存在线上教育行为,就在整治的范围之内。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分级分类进行监管

记者:根据整治要求,开设未成年人网课的各类网站平台,必须切实承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要对课程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导向正确;开设评论互动功能要建立信息内容“先审后发”制度;要加强网课页面周边生态管理,不得出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不得利用弹窗诱导点击不适宜未成年人的页面;不得推送与学习无关的广告信息;不得利用公益性质网课谋取商业利益。针对这些整治内容,家庭、学校、平台、网信部门各相关主体的责任应该划分清楚。

郑宁: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在选择学习平台时,要注意把关,尽量挑选绿色健康的优质平台,如果不是专门面向青少年的平台,选择要谨慎。相关网信管理部门,均设置了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家长发现违法和不良信息可依法举报和投诉。

学校在挑选合作平台时也须严格把关,及时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及时与家长沟通相关情况。

 文章标题:网课平台禁锢亟须成立常态化法律制度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shehui/15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