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昔日“药企一哥”哈药11亿打水漂始末(2)

可时过境迁,受政策等影响,2019年中国城市零售药店保健品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降幅达3.28%,市场占比下滑至6.5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药品(化学药+中成药)的市场占比回升至接近80%。

保健品在2019年仅为哈药股份创收1.62亿元,比上年缩水了33%。

然而,哈药没能忘掉昔日高光时刻的滋味,想复刻成功,逃不开惯性。

2018年2月,哈药股份要并购GNC的消息一出,上交所赶紧发来问询函,询问哈药股份为什么要收购这家连年亏损的保健品企业;而且,当时GNC每股价格4.62美元,但哈药股份认购的可转换优先股,转股价格高达5.35美元/股。

哈药股份为入股这家亏损的公司,甚至支付了比二级市场买入还要高的溢价,这令上交所不解,要求其解释定价的依据,是否合理和公允。

哈药股份的答复是,综合考虑了GNC历史业绩、二级市场价格表现,以及未来业绩改善预期对股价影响,经过多轮协商才最终确定。

“是‘弯道超车’。”一位哈药集团内部人士曾与《财经》记者谈这起并购时说,GNC的产品比哈药的要高一个层级,把GNC的产品引进来之后,会丰富哈药保健品的产品线,有利于哈药保健品的升级、换代和转型。而GNC看中的是哈药的营销通路、营销队伍及模式,希望借此发展中国市场。

然而,事实证明这可能不是良配。GNC从2016年至今,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均亏损,那个“幸运一年”恰好是哈药入股的2018年,而此时的哈药也犹如强弩之末。

挥手告别国资控制体系

哈药执着买入GNC股权,离不开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信资本”)当时的助推。

这起投资虽然是哈药集团总牵头,实际上交易方案、项目进程、尽调安排、交易条款等的协调、谈判,都是有境外投资经验的中信资本团队操盘的。

哈药与中信资本之间的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2005年。老药企要寻出路,中信资本正好在全国寻觅好的投资项目,由此拉开哈药“混改”大幕。这一改,就是十多年。

外界熟知的这个哈药集团,1989年成立时是国有独资,由哈尔滨市国资委管辖。它实际上是一个控股平台类公司,其自身没有实体业务,原有多数下属企业都逐渐并入了哈药股份,后者在1993年上市,是黑龙江省首家上市公司。

当中信资本来时,刘存周对媒体说出这句话,“这一切都是哈尔滨市国资委定的,我们没有话语权;我只能辞职,否则到时还会为此承担风险。”

2005年7月,哈药集团进行了一轮增资扩股,从国有独资企业转变为合资。中信资本入局了,但实际控制人没变,依旧是哈尔滨市国资委。

一位经历过哈药集团2005年混改的前员工告诉《财经》记者,融易新媒体,“中信资本的理念和刘存周时代有所不同”,之前各分公司老总的风格是敢闯敢拼敢担风险,中信资本派过来的则多是职业经理人,更注重科学管理。

随后几年,哈药集团人事更迭不断。上述哈药集团前员工说,中信资本入主哈药集团后降低销售成本,最先受到冲击的是销售部门,药企自建团队整合,人员大幅减少。

一位哈药股份知情人告诉《财经》记者,三四年前,中信资本控股董事长、同时任哈药集团董事长的张懿宸跟地方国资委探讨,认为混改多年,哈药在治理结构、战略规划、日常运营等方面,都没脱离国企保守本色。

彼时,哈药股份的业绩已经明显呈现出缩减的趋势,危机感蔓延。上述哈药股份知情人对《财经》说,当时的情况是,“如果还继续沿着老路走的话,张懿宸觉得他也没什么办法让哈药发生脱胎换骨的转变”。

2017年,哈药集团、哈尔滨国资委、中信资本三方,坐下来经过多轮讨论后,形成了一个方案,以中信资本成为哈药集团间接控股股东的方式,来推进混改。

新方案推进很顺利,临近结尾突然被按停。

事由是,2018年上半年发布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第36号令),改变了国有股东间接转让上市公司股权事项的规定。哈药这轮试图增资扩股的混改,卡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不得不停止。

直到2019年,这家老国企才作别国资控制体系。哈药集团、哈药股份都走向了无实控人的公司治理结构,这得益于关键一步——引入了新的战略投资人。

 文章标题: 行业观察:昔日“药企一哥”哈药11亿打水漂始末(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opinion/jjpl/14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