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华为可以不上市 但科技企业需要科创板(2)

  那下一个生产范式是什么?那就是“智能制造”。目前主要参与方包括美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等。中国从2012年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

  第一次科技革命的领导国是英国,第二次、第三次的领导国都是美国,这两次科技革命也真正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欧盟以及中国都希望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争做领头羊。

  不过,我们也在倡议,希望更多国家共同参与第四次科技革命,实现包容性发展,而不仅仅是几个主导国家。

  中国近几年经历的所谓移动互联网浪潮,出现了很多商业模式创新类企业。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需要的是硬科技创新。消费移动互联网没有办法帮助我们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占据有利地位,它不是主导,只能是辅助。

  资本市场的力量

  第一财经:智能制造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是否应该用更市场化的手段来支持?

  倪军:从资本角度来说,许多创投机构喜欢砸钱“种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快速做大规模,然后拿到纳斯达克去卖,未来还可能拿去科创板卖。但是从国家角度、社会发展角度而言,是希望资源流向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提升我们的科技水平。

  这就有一个矛盾。资本市场大部分是希望赚快钱的,以回报论英雄,但很多科技创新没有长期研发投入,没有实现成果转化,是赚不到钱的。

  我认为,上交所推出科创板,不要求企业一定盈利,只要证明聚焦前沿科技、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也可以上市获得融资,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有一个前提就是,科创板能够选出真正有实力、真正做科技的企业。

  第一财经:你认为科创板能做到这一点吗?

  倪军:我跟上交所负责科创板的管理层聊过,上交所很清楚科创板要选什么样的企业,但也比较担心,如果企业进入科创板,流动性不足,依然融不到资金怎么办?新三板的发展经验,也让这一次科创板推出更加谨慎。

  但我比较乐观。因为目前推出的制度设计是可以真正找到那些有实力、真正做科技的企业的。

  国家已经明确了重点支持的方向,但只符合大方向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研发投入、研发成果等方面,都达到一定的指标。通过这些机制,起到一个过滤作用,将“讲故事”的企业和真正做科技的企业区分开。

  这些指标主要就是上交所在推荐指引中提出的“6个是否”。(是否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否拥有高效的研发体系,是否拥有市场认可的研发成果,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是否具备技术成果有效转化为经营成果的条件,是否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

  第一财经:如任正非所说,资本是贪婪的,可能会影响科创企业实现理想。你认为上科创板对一家科技企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倪军:很多企业都是靠融资去做研发投入。华为拿出相当比例的收入来做研发,拿自己的钱去投资,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但对于一些还没有像华为这样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生态、具备自我造血能力的科技企业来说,就需要借助外来资金投入,去提升研发能力。

  其实公司上市之后,所有东西都呈现在显微镜下,很多创业者或者企业家都不喜欢这种管制。但资本的支持可以让科技企业成为更伟大的企业,创造更多之前不可能创造的东西。

  第一财经:华为的“备胎”思路近日也引发高度关注。似乎一个很小的零部件,哪怕成本占比微乎其微,却也可能会成为最掣肘的部分。

  倪军:经过二十多年的制造业全球化发展,几乎已经没有一个东西是完全靠一个国家单独生产出来的。

  波音飞机不是美国一家制造的,是全球几十个国家做的东西集成的。可能你手中这支圆珠笔,很多零部件都不是中国的。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全球生态。

  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比如拿出70%的资金与主要供应商合作,同时20%去扶持一个“备胎”,10%还要给“备胎”培养“备胎”,就是“721战略”。

  而“备胎”里面,至少有一个要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