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华为可以不上市 但科技企业需要科创板

  [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比如拿出70%的资金与主要供应商合作,同时20%去扶持一个“备胎”,10%还要给“备胎”培养“备胎”,就是“721战略”。]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21日的讲话,在全社会引发了一轮中国科技发展的思考热潮。他对资本的警惕态度,也引起了不少科技公司创始人的共鸣——“资本贪婪的本性可能会破坏理想的实现”。

  “华为通过多年滚雪球式发展,体量已经足够大,可以内部循环,拿出相当比例的收入来做研发。”世界经济论坛(WEF)未来制造委员会主席倪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的独家专访时称,但对于更多尚未建立起如此庞大生态的科技企业而言,还需要借助外来资金去提升研发能力。

  他同时相信,根据科创板的制度设计,是可以将“讲故事”的企业与“真科技”企业区分开,找到那些有实力、真正做研发创新的企业。

  《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倪军对于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在消费场景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上确实全球领先,但这与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业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消费移动互联不是智能制造

  第一财经:科创板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支持六大领域,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现在许多企业身上都贴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的标签,但哪些才是真正的智能制造企业?

  倪军:近两年人工智能(AI)炒得非常火热,甚至有些过头了。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未来所有都会被AI取代。目前AI成功应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以及辅助决策领域。但这都不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这个名词比较“好用”。大家都说自己是智能化,没有严格的标准来判断什么是智能化,有的将简单的自动化等同于智能化,有的将信息化、可视化等同于智能化。

  智能化,最基础的一个条件是有数据来源。在最底层构建设备,然后以工业互联网也就是物联网,抓取数据并传输回来;第二,对数据进行可视化,以曲线、图表的形式进行直观描述;第三,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建模,将更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根据应用场景不同,可以对机器进行自我调整、优化或辅助操作人员作出其他决策。

  第一财经:现在我们的智能制造,到哪一步了?

  倪军: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工业领域,国内做得不错的,华为应该是最领先的,但它离工业应用还稍微远一点。阿里、百度等虽然在其他商业AI领域做得不错,但离真正投入工业领域就更远了。

  可以看到,很多国内企业都在往智能化方向发展,但大家都还不太清楚什么叫智能化。通俗来讲,智能制造,就是你的设备能够自我感知,根据设定的KPI指标进行自我判断,并自我优化和控制或预警。

  这些KPI指标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安全第一。有的企业最关注安全,比如高铁、核电等领域,需要完全地安全。第二类,质量第一。有的企业对质量非常关注,无论如何不允许出次品。第三,成本控制第一。应用智能系统之后,成本要降低。第四,效率第一。工厂规模越大设备越多,协同提高效率、排除故障,对成本的影响就越大。另外,还有污染控制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等。

  第一财经:有人认为,中国借助移动互联网,已经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实现“逆袭”,甚至说“杭州赶超硅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倪军:我们已经毫无疑问处于第四次科技革命当中。前三次科技革命的驱动力分别是蒸汽、电力、计算机,而第四次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推动力。

  在过去几十年间,制造业生产范式发生了多次转变。从美国福特创造的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大规模制造”,到日本为主导的、关注成本控制同时关注质量的“精益制造”,再到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推动的、关注品种丰富和多元服务的“柔性制造”,到2000年美国再一次创造出了关注对市场响应速度的新生产范式“可重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