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中金公司来说,主要承担的是声誉上的风险,而且较大可能会对涉事保代进行内部追加处罚。对于保代个人来说,有财务损失,但更大的则是声誉损失。总体来看,短期内有影响,长期影响也不大。”
付立春认为:“此事对其他保荐机构也是一种警示。虽说团队负责人受到处罚,性质并不是非常严重,但作为科创板首单处罚来说,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还是会带来较大影响。中金公司除声誉受损外,对于保荐资格、证券公司分类评级等方面,亦会受到不利影响。”
科创板制度下,保荐机构如何尽快适应节奏?
“上市公司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主业之外,保荐机构也不能存有侥幸及闯关的心理,应高标准严要求,派出最精干和认真的团队负责科创板项目,负责人提高重视程度,公司对科创板项目的流程优化、把控,应更加重视、更加到位。”付立春进一步表示。
祝新对本报记者分析称:“保荐机构应提高对科创板系列制度的认识程度,认真研读,加强学习,当好‘守门人’,压实责任舱。当下科创板的制度设计核心,在于信息披露的精准、完备、完善性。通过多轮问询的方式,监管层的逻辑是,一定要问出好公司,好坏交给市场来判断。当下主要是去行政化,不由审核机构来决定,所以现在从报材料到最终上市发行人跟公司不需要接触。监管下大决心之下,信披质量把关一定是非常严格的,中介机构切勿存有侥幸心理。”
保荐机构“暗战”
截至5月24日,科创板申报获受理的企业已达到111家。从保荐机构来看,共有34家券商申报项目。
其中,中信建投(23.76 +5.60%,诊股)证券(4.33 -3.56%)保荐15家企业,在数量上排在首位。其次是华泰联合证券(9家)、中金公司(9家)、中信证券(20.63 +2.79%,诊股)(13.46 -2.60%)(9家)。中金公司在保荐企业数量上稍逊一筹,但9家保荐企业合计拟募资金额达到218.61亿元。
实际上,自科创板大幕拉开以来,作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券商尤其是头部券商在科创板企业申报数量排名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我们投行项目把关比较严格,许多质量、科技成色不太达标的企业,可能就不往上申报,在内部环节就被排除掉了,但这样也带来了总体申报数量上不去的情况。明面暗地,投行之间的排名竞争,总归还是客观存在的。”某大型券商投行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同时,广证恒生研究报告认为,科创板制度下,有港股保荐经验的投行更具业务优势。国内证券公司中,中信、中金、中信建投三家券商附属机构的港股IPO数量较多,经验丰富,有利于其更好地开展科创板业务。
祝新告诉记者:“业务优势需要分情况来看,未来可能会产生优势,主要是在于定价方面,考虑到目前国内之前有23倍市盈率做参考,所以不存在定价问题。”
王骥跃认为:“券商竞争总体结构已经形成,但各层级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排名是暂时的竞争结果,不意味着可以持续。更多不仅是投行的竞争,而是整个券商总体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