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百威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5年,其收购了武汉的中德啤酒厂。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啤酒产业地域性很强,竞争激烈,外资想要分一杯羹是难上加难。
一开始,百威也是接连遭遇滑铁卢,直到2001年,武汉百威才实现首次盈利,销量仅20万吨。
但同年WTO给外资带来了转机,百威改变策略、卷土重来。此后,其并购的脚步从未停下。通过不断的并购,百威在中国市场上快速渗透了江浙一代以及东部沿海地区。
一位业内人士提到此次百威亚太的上市对中国啤酒行业的格局不会造成太大的变化,不过百威亚太在高端啤酒方面的进一步布局还是会对其他品牌造成一定的压制。
上市或为缓解债务压力?
实际上,从财务数据来看,百威亚太并不差钱,此番其港股IPO是为何?
值得一提的是,百威亚太业务也是百威英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财务数据来看,百威英博在2017年、2018年经营利润分别为16.38亿美元、19.66亿美元,而百威亚太分别为其母公司贡献了65.75%、71.67%的经营利润。
外界认为,百威英博将其分拆上市,意在借此降低自身因一系列收购带来的财务杠杆。
众所周知,百威英博的成长史,称得上是一部全球并购扩张史:
2004年,百威英博斥资100亿美元的巴西并购让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集团,占世界啤酒市场份额11.5%;
2008年斥资520亿美元收购了世界第三大啤酒集团安海斯-布希,从此称霸美国啤酒市场;
2016年,百威英博斥资104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二大啤酒商萨博米勒(SABMiller),这使得其成为全球啤酒绝对的巨无霸。
但收购的另一面则是巨额资金压力。
2018年,百威英博的资产负债率达67%,而资产中商誉占比高达57.2%,若扣除商誉后,资产负债率高达158%。
而百威亚太截止2018年底商誉也达到131.54亿美元,商誉及无形资产占总资产高达51%。
尽管百威英博已经采取一些列行动用于缓解资产负债压力,但明显还不够。
同时,百威英博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17年,其股价最高曾达到119.908美元,但后一路跌至63.73美元,接近腰斩。尽管目前其股价已回升至90美元附近,但1525亿美元的市值相较于其高峰期的2000亿美元,已跌去近四分之一。
有分析认为,将高溢价的亚太业务分拆上市,套现部分股权用于改善资本结构是缓解利息压力的一个好办法。
但今年3月,百威英博CEO薄睿拓在回应亚洲业务IPO的传闻时称:“如果百威英博会考虑拆分业务上市的话,更大的原因是为了创建一个平台,以推动未来的并购,以及打造一个本土龙头。”
而此次百威亚太在申请书中也表示,将“继续进行亚太地区区域并购”。或许,百威英博的版图还将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