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券商场外业务如何了?"一发行就秒光"的产品还在吗?

2018年宏观经济环境较为严峻,A股二级市场走势低迷,场外证券业务规模波动幅度较大。

就在本周,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2018年场外证券业务年度开展情况报告》,对场外证券业务中关注度较高的收益凭证、场外金融衍生品和非公债三项业务过去一年的情况详细阐述。

最新消息:券商场外业务如何了?

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券商收益凭证业务备受市场欢迎。去年,累计有87家证券公司开展收益凭证发行业务,累计融资7492亿,较上一年度略有减少。2018年度,全行业收益凭证发行规模前十的券商也被公布。

在场外衍生品业务上,新增交易规模连续第二年保持增长,商业银行、私募基金成为证券公司该业务最主要的交易对手。A股权益标的仍是场外衍生品业务最主要的品种,黄金标的交易有所活跃。

在非公债发行上,受“降杠杆、紧信用、严监管”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规模和结构发生一定变化,比如发行规模处于低潮阶段,产品期限中短期占比增加,发行利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等等。

减少8.44% 券商收益凭证发行规模下滑

在资管新规大背景下,证券公司发行的收益凭证被看做市场上唯一的“保本”理财产品,备受追捧,市场人士用“一发行就秒光”来形容它。据中国证券业协会,2018年全年,累计共87家证券公司开展收益凭证发行业务,合计发行收益凭证7492.37亿元,较上年同期发行规模减少690.29亿元,减少比例为8.44%。

就发行节奏来看,全年收益凭证的发行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年末伴随A股成交量与融资融券余额的走稳而再次开始上升。

截至2018年12月底,存续收益凭证10835只,存续规模3264.11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642.12亿元,减少比例为33.47%。

由于发行规模的减少,发行只数却连续第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单只收益凭证的平均发行规模已经连续第三年保持下降趋势。平均发行规模从2015年的0.73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0.22亿元,较最大平均规模(2015年)减少0.51亿元,减少比例近70%。

按照发行目的来看,收益凭证一般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发行成本固定的“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筹集资金以用于公司运营等各项业务,满足自身融资需求;一部分是主要发行以挂钩A股各类资产标的的“非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满足客户资产配置、分享A股波动收益的需求。

因此,2018年全年,“固定收益类”与“ 非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发行规模的增减及组成结构的变化,密切受到A股二级市场走势的影响。

“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的发行规模和发行只数都占比颇大。全年87家证券公司累计共发行“固定收益型”收益凭证6,246.05亿元、23,862 只,分别占全部收益凭证发行规模与发行只数的83.37%和71.22%。

收益凭证发行规模前十名全市场占比过半

马太效应在券商发行收益凭证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全年合计共87家证券公司发行收益凭证,发行家数与去年同期持平。收益凭证发行规模最大的10家证券公司,合计发行规模占全市场发行规模的一半以上。其中,全年的发行金额占全市场发行金额总量的52.46%,全年的发行只数占全市场发行只数总量的50.77%。

2018年全年收益凭证发行规模排名来看,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华泰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中国银河、国泰君安、广发证券以及招商证券名列前十,共发行17011只收益凭证,合计发行金额3930.66亿元。

最新消息:券商场外业务如何了?

全年收益凭证业务开展情况呈现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全年收益凭证发行、存续规模较去年明显降低;

第二、单只收益凭证平均发行规模连续第三年下降;

第三、在证券公司立足柜台市场,推进个性化服务客户财富管理需求的进程中,收益凭证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前两点上文都已提及,第三个特点,收益凭证作用日益重要。2018年,券商在柜台市场中发行的收益凭证,“非固定收益型”收益凭证的占比为24.16%,不仅扭转了过去三年的下滑趋势,更创出了近四年内的新高。通过以“非固定收益型”为代表的收益凭证的发行,证券公司在柜台市场中提供了多样化的期限、挂钩标的、收益结构,满足了客户个性化的财富管理需求。

34%!场外期权新增本金规模大幅攀升

期权新规发布后,参与指数与商品期权的证券公司较多,竞争较为激烈,2018年场外衍生品交易集中度同比略有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