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到孙挺跟他的好朋友王宏争吵,争论的话题不大不小,就是为什么要有股票市场? 到底该怎么评价股市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评价证监会工作的好坏?孙挺说,“评价股市贡献的唯一标准是它帮助企业融资多少!”而王宏说,“评价股市和证监会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是投资者赚了多少钱!”——这个话题当然很老,是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的人争了几百年的东西。那么,孙挺和王宏,谁说到点子上了呢?
在中国1990年推出股市的时候,当时之所以能够说服决策层同意办股市,道理很简单,就是国营企业没钱了,要帮助企业融资。这是最直截了当、最具体的目的,但也因此决定了人们判断股市贡献大小、监管做得好不好的标准,误导了许多人,也误导了一些政策,包括给证监会的错误定位,让监管部门整天只关注IPO、股票增发的话题。道理很简单,如果股市的唯一或者说最主要功能是帮助企业融资,那么,证监会的业绩自然就以股市融资量衡量了。于是,一旦股市融资少,众人就指责证监会。而当股市不景气时,大家又逼迫证监会出面“解套”,否则要证监会干嘛呢?
那么,股市到底是干什么的?证监会应该定位在哪呢?
各国股市融资能力比较
我们先看股市的实际融资情况。在最近几年放开新股发行之后,2015到2016年两年里,每年的A股市场融资量破纪录,双双超过1.5万亿元,包括股票首发和增发融资,分别为当年GDP的2.17%和2%。但是,在此之前,只有2007和2010年的融资量超过8000亿元,其它年份的融资量都在GDP的1.5%以下。在1992-2016年间,A股融资平均为GDP的1.2%左右。
同期间,美国股市每年的融资量一般在GDP的1.6%上下,德国平均为0.7%,而日本最低,平均为GDP的0.4%。因此,这些年里中国股市的融资能力超过德国、法国和日本,但低于美国。考虑到德、日、法的股市历史比中国长,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算是不错了。
那么,股市融资能力高低是不是证监会能控制的呢?
显然不是。影响股市融资的因素很多,包括国际和国内经济因素,也包括技术变革因素,其中有许多是证监会无法、也不应控制的。证监会的责任在于确保证券交易所是一个公平、公开、公正可信的交易场所。
就以美国的经历为例,因为美国资本市场最发达,但是,它的股市融资量也经常时冷时热,在互联网泡沫的1998-2000年期间,单年融资量为美国GDP的2.35%,而到2002年,总融资为GDP的1.24%。可是,即使在2002-2004年间,在美国也没有人因此而质疑股市的作用,或者指责美国证监会。即使在美国,成熟公司新项目的融资来源主要不是靠股市,而是靠利润留成、债券市场和银行。
客观讲,在上市公司的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到目前还难以解决的挑战,也是事实,所以,完全靠股市解决融资问题,很不现实。在美国、德国如此,在中国可能更是如此。
好啦,如果股市的作用不完全是帮企业融资,那股市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什么从中国到美国、德国以及非洲加纳、南非等,都继续要股市呢?
除了融资,股市还能干啥?
谁都说马化腾是中国第二最富,身价超过2500亿元。可是,你有没想过他这财富的内涵是什么?他的这些财富跟传统中国社会的财富有何区别呢?
马化腾的财富主要是腾讯股票的价值,是股市对腾讯未来无限年利润的贴现估值,而不是真正已经到手的利润。也就是说,股市最重要功能之一是对未来做定价,把创业者带来的未来收入预期转换成今天的价值当量,变成今天马上能变现的财富。
如果腾讯的股票没有上市、根本不能交易,腾讯那怕再成功,马化腾的成功果实——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极慢的变现成功果实的过程。我大致算了一下,如果没有股市,马化腾到2016年底能实现的利润财富最多200亿,而不是2500亿。这种极慢的财富体现过程不容易产生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人去创业创新,也就会放慢整个社会的创新速度与发展速度。
可是,有了充满活力的股市,由于股票的市场价反映的是未来收入流的总折现值,股价今天就把腾讯创业者的成就提前标出来,不仅让马化腾能提前兑现,而且给社会也立即展示出来,提供激励更多年青人创业创新的具体榜样。当其他年青人看到马化腾没有特殊家庭背景也能30出头就成功、就成为亿万富翁,这当然就刺激许多年青人、少年人也立志创业创新。美国的盖茨、戴尔等都是30岁不到就成为亿万富翁,而不是要等上几代人才见到创业的最终成效。正是股市这个对未来的定价机器加快了财富的体现速度,造就催生了美国的创业文化、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