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主打“硬科技”也要兼具“软实力”

  “科创板不需要有长期的硬科技倾向性,而应该有容乃大、百花齐放、软硬兼重,让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充分的自由竞争市场。”

  

  科创板推进“快马加鞭”。6月5日和6月11日,6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分两批上会,首批科创板上市公司即将出炉。

  对于科创板,创投人士也有着更多期待。“一方面,科创板应该坚持初衷,满足更多元的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留住国内优秀企业和人才;另一方面,也要改变原有资本市场的一些不够好的地方,科创板不应该重蹈当年创业板的覆辙。”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科创板应“软硬兼重”

  创投业内普遍认为,科创板为创投机构提供了退出的渠道,必然利好行业发展。另外,科创板的初衷是弥补已有的资本制度的短板,满足更多元的创新主体的上市融资需求,以更好的机制吸引境外上市的优秀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

  但是据徐清观察,自科创板提出以来,境内还是有很多优秀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甚至出现“不退反增”现象。她告诉记者:“这背后核心原因一是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的低迷,企业对后续融资的实现没有信心;二是外汇管制,但从侧面可见对科创板的期待是‘有些问题’,而科创板应该留住这些企业。”

  从科创板定位来看,将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截至5月31日,上交所共受理了113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从这些受理企业来看,科创板明显有硬科技倾向。从利的一面说,中美贸易摩擦明显,民族科技亟待崛起,国家自上而下关注硬科技是一件好事。”徐清向记者坦言。

  事实上,多年来硬科技和制造业属于“重资产”项目,并非受投资机构青睐。投中研究院《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制造企业62.58%尚未获得融资,20.5%的企业仅获得过1轮融资。但其发展确实又需要资本的助力。不过,从目前受理企业来看,国内本土基金在制造业领域还是有一定储备,而大部分美元VC(创业投资基金)对制造业的参与度会弱一些。

  “但我认为不只是需要硬科技,还要关注软件设施。科创板不需要有长期的硬科技倾向性,而应该有容乃大、百花齐放、软硬兼重,让有竞争力的企业获得充分的自由竞争市场。”徐清提出建议。

  徐清认为,不利的一面来看,科创板倾向硬科技策略并不利于投资行业长期发展。主要是因为“数据”、“算法”等“软件设施”未来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空间。现在投资行业开始注重“产业互联网”,核心概念在于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传统产业实现“降本增效”赋能。需要承认的是,技术创新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模式创新,而各种模式创新又反过来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成为证券市场“特区”

  自2018年11月提出将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科创板成为开辟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徐清看来,科创板可以成为证券市场的“特区”,借鉴纳斯达克机制,不要让国内优秀企业“离家出走”。

  “从受理企业的反馈意见来看,科创板目前离真正的注册制还是有点距离。”徐清认为,“我们特别想看到具有成长性的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茁壮成长。”科创板既然旨在为高科技的起飞做额外助力,徐清提出,其实“可以借鉴纳斯达克的制度,成为证券市场的‘特区’,实现真正的有容乃大”,留住国内优秀企业和人才,做到“肥水不流外人田”。

  时间回溯到2009年,承载着“中国纳斯达克”愿景的创业板正式开闸,给本土基金带来了机会性投资,也成就了一批本土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受限于现有的法律体系和上市规则等因素,创业板最终未能完成设立的“初心”。如今科创板再次承载“中国纳斯达克”愿景,要避免重蹈覆辙,希望它在审核、退市等方面都能有更市场化和灵活的状态。

  很多VC偏爱纳斯达克是因为其更加关注公司未来价值,用企业成长的价值来判断科技企业的估值。“我们之前受限于各种原因,致使退市这个有效的市场控制手段未能很好地使用,希望科创板能有所突破。”徐清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母基金机遇何在

  一方面,创投圈资本寒冬尚未褪去,并迎来行业洗牌。另一方面,科创板为行业带来了希望。在冰火两重天之下,母基金机遇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