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3)

  企业同样如此,今天很多人会说华为的5G,而5G标准是源于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数学论文,华为发现了它并投入数千人去做研究,今天,5G基本专利数量占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

  “我们不断有这种世界性的交流,我们自己吸收能量,他们也吸收了我们的需求,不断滚动传播。”(华为心声社区)

  2012年,任正非有个非常重要的《2012实验室讲话》,数次提到反熵增思维,他清醒的意识到,华为和所有企业一样,都存在一个绝大的威胁:熵增。并强调:封闭系统必然要能量耗尽,要死亡的。

  一切源于早期人大教授黄卫伟给任正非推荐的一本书——《热力学第二定律》,仿佛开了天眼,他把“熵增定律”引入到企业决策和运营,并支撑华为一路高歌猛进。

  (2)降低损耗——内部信息畅通

  对应熵增定律中的不可逆,即“能量在转移过程中总是出现损耗,并不能100%的转化。”物理学当中的损耗,一般都是来自于摩擦和碰撞,两个物体之间相对运动造成的。

  对于个人来说,为什么有学霸学渣之分,为什么同样一本高等数学,学霸一看就会,我特么一看就困?除了学习方法不同之外,还有个不太好办的问题,那就是大脑构造不一样,学霸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谓的“神经效率假说 (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

  来自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 Erhan Genc 教授团队发现:

  “学霸”的大脑神经元互相连接更加高效简洁。

  简单的说,脑子好的人,学习时的信息损耗更少,阻碍更小,更容易学进去。

  图片来源:Gen? E, Fraenz C, Schlüter C, et al. 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一个系统组织中,复杂的连接方式也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摩擦损耗,向上、向下、部门与部门之间。

  字节跳动的组织管理理念中,常常提及“信息的价值”,底层逻辑是追求信息的高效流动。即降低损耗的一种解决思路。

  在字节跳动,任何员工都能在内网IM上直接看到张一鸣的OKR是什么,以及任何员工的OKR。

  “能看到一个人的工作计划,意味着你知道TA这两个月的主要精力会放在哪些事情上,一目了然。”

  对应的文化价值观中的核心一条是“坦诚清晰”。

  基于这种理念,这家公司还做了很多,比如每两个月有CEO见面会,员工每月有三次匿名发言的机会,内部倡导不要包装结果,不要向上管理、投Leader所好等等。

  一旦坦诚的文化和机制被建立起来,我们可以减去多少不必要的争论,少做多少用心良苦的PPT,恐怕大家都有所体会吧。

  (3)打破平衡——内部信息重组

  熵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宏观态,样子是这样的,所有的“柠檬”接近均匀分布,完全平衡。

  完全平衡是另外一种封闭状态,系统没有空间让信息出去,也没有信息进来,由此丧失了活力。表现在组织内,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缺乏竞争机制,个体自我满足,仿佛身处一个稳固的舒适圈,此时的“熵”接近最大值。

  这个时候,需要外力,来打破均衡,破坏舒适圈。

  亚马逊云AWS的诞生,正是由这个理念而来,AWS一开始只是亚马逊内部的一个技术系统,但贝索斯将它转化成了对外服务化的业务,并意外收获了第二增长曲线。

  当把某一个服务外部化以后,也意味着跳出舒适圈,它必须面临真实的竞争,倒逼自己做得更好。

  以上,是关于“反熵增”的一些对应思考方向,简易的循环模型如下:

 文章标题: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rdht/13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