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事件爆料:乳制品知识科普系列宣传(十七)

  应对乳糖不耐受  畅享牛奶好营养


  乳糖不耐受的科学解读


  牛奶一直以来被公认为是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钙的优质食品。在新冠病毒来袭之际,专家们除了建议避免接触病源,保证个人及环境卫生以外,特别建议要增强免疫力。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王迁,对牛奶在免疫力方面的作用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牛奶中含有1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营养非常均衡,是提升免疫力的首选食品,对于维护人体的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转载自《人民日报》)。国家卫健委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建议:“一般人群尽量保证每天300克奶及奶制品,特别是酸奶”。但是,有一些人在饮用牛奶后会出现一些肚子不适的感觉,包括腹痛,胀气,腹泻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乳糖不耐受。虽然乳糖不耐受不是病症,但会影响到我们对奶制品营养的消化吸收,也会影响我们饮奶的消费体验。今天我们就具体谈谈乳糖不耐受。


  乳糖与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一种天然的双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组成。它是唯一存在于所有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双糖,包括牛奶、羊奶、水牛奶,人类母乳也含有大量的乳糖。乳糖也是人类一岁之前(婴儿时期)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基本可以为其提供超过50%的能量。


  乳糖一般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利用,必须通过由小肠上皮细胞分泌的乳糖酶将乳糖分解为小分子单糖,即葡萄糖和半乳糖(见图1),才能够被人体吸收利用。但是当我们的消化系统分泌的乳糖酶很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就会造成人体对于乳糖的消化不良。不被消化的乳糖以双糖的形式存在于小肠内,当其浓度提高时,肠内局部渗透压增大,造成肠壁中水分渗入小肠内,而导致腹泻[4]。同时乳糖以双糖的形式继续进入大肠,被大肠内的菌群分解利用,产生乳酸,二氧化碳,氢气,醋酸等废弃物。当饮奶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导致这样的废弃物超过个体的承受度,就会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


  图1. 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国际乳糖不耐受组织(LIGN)根据人们对乳糖的敏感度不同,将乳糖不耐人群分为:高敏感度(每天耐受量为1-4g乳糖,相当于20-80g 牛奶),中敏感度(5-8g乳糖,相当于100-160g牛奶),低敏感度(9-12g乳糖,相当于180-240g 牛奶)。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现代科学研究揭示了乳糖不耐受的真正原因,是由人体中负责分泌乳糖酶的基因引起的。在人类起源的时代,婴儿出生后完全依靠乳汁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具有消化乳糖的本能。随着不断的成长,他们对于乳汁的依赖性不断减少,最终断奶,他们的小肠分泌乳糖酶的能力也逐渐减弱或消失,如果继续饮奶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因此原始人类都是带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在大约1.1万年前,西亚牧民首次驯化了产奶动物(羊),使人类开始食用其他哺乳动物乳汁。经过几千年的自然选择,欧洲,北美,中亚阿拉伯大陆等地区,逐渐出现了乳糖耐受的基因。而中国等亚洲国家,由于长期的饮食结构中并没有乳制品,因此依然保持着高比例的乳糖不耐受基因人群 (Burger et al. 2007)。根据最新的科学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70%的人口带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 (Bayless et al 2017)。


  乳糖不耐受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属于基因缺陷疾病,这类人群比例极低,且不可恢复,如果婴儿患有此类疾病,就只能食用无乳糖婴儿奶粉了;第二种为继发性乳糖酶缺乏,主要由一些疾病引起小肠上皮损伤导致分泌乳糖酶减少,造成暂时性的乳糖酶缺乏,大多数人病痊愈后,即会恢复正常;第三种为原发性乳糖酶缺乏,也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最常见的乳糖酶缺乏的原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是由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造成的,其发生率与年龄,种族以及饮食习惯相关,例如年龄越大乳糖不耐的发生率越高。


 文章标题:最新事件爆料:乳制品知识科普系列宣传(十七),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9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