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的重大新闻:甘肃在食品小作坊治理工作中的辩证法

  小作坊、大民生。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日前召开全省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现场会,分析了治理食品小作坊工作中的突出矛盾、重点难点,注重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等问题,突出在监管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监管、共建“食安甘肃”的悉心考量,食品小作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难题得到了辩证解决。


  难题:量大面宽 隐患重重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各地食品小作坊极具地域、民族特色,在传承中华美食文化,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百姓提供就业谋生机会,成为食品工业体系的有益补充。现阶段,食品小作坊还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重大战略中伴演着重要角色,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食品小作坊进入门槛低,散落于大街小巷,大多前店后厂、亦工亦居,生产操作缺乏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风险隐患比较多。小作坊食品安全状况仍然存在不小差距。


  甘肃经济欠发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起步较晚,基层和基础工作跟不上,专业人员不足,技术装备手段落后,风险管控能力薄弱,影响了社会管理的效能。因此,解决小作坊自身自身发展与市场监管要求之间的矛盾,就成了当前小作坊着力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小作坊虽“小”,却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小作坊的质量安全监管,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食品安全“难事”之一。


  为了解决小作坊治理难题,首先要摸清小作坊的底数与现状。按照甘肃省食品小作坊三年提升计划,今年8月以前重点是进行食品小作坊清理整顿。全省各地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监管人员进村入户、走街串巷等方式,对食品小作坊进行普查登记,彻底摸清辖区食品小作坊的数量、品种类别、基本条件、质量状况等,市局和县局均建立了食品小作坊数据库,建立动态监管档案。


  截至目前,全省已取得登记证的食品小作坊14679户,融易新媒体,已完成建档1455户,清理、取缔、注销、变更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2162户,改造提升129户(其中有7家食品生产小作坊升级改造为食品生产企业),建成集中加工点39个。


  这近1.5万家小作坊呈现“多、小、散、低”的特点,并且普遍存在从业者法律意识淡薄、生产条件简陋、环境卫生较差、管理水平不高、风险防控薄弱等问题,在落实进货查验、工艺控制、出厂检验、添加剂使用和食品安全制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不同程度存在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思路:一手抓治 一手抓扶


  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把小作坊综合治理工作列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监管理念的重大实践,制定《甘肃省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三年提升计划(2019-2021)》,同时,陆续出台甘肃省《食品小作坊生产登记审查通则》《食用豆芽工业化生产许可审查细则》《食品小作坊现场核查表》和豆制品、酱卤肉、糕点、粉条小作坊生产规范,为小作坊治理提供了制度依据。


  全省各地按照集中整治行动要求,集中执法力量,把食品小作坊的监管作为食品生产环节监管的重点。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生产环境条件差、不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制售假冒伪劣的“黑作坊”“黑窝点”等突出问题。整治行动期间,共责令停产整改食品小作坊276户,查处食品小作坊违法案件880起,取缔黑窝点92户,共抽检食品小作坊6612批次,不合格产品118批次,食品小作坊抽检不合格率为1.8%。


  同时,各地坚持疏堵结合、打扶并重,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指导小作坊规范管理,促进小作坊健康发展。嘉峪关市每年分业态遴选10家确定为“食品加工小作坊示范店”,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奖励1000元,对面积达到150~300平方米的每户补助5000元,对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的补助1万元;对新建成集中加工区可吸纳10~30户加工户的奖励1万元,31户以上的奖励2万元,给小作坊以鲜明的政策导向。在生产环节实施“互联网+透明车间”提档升级,打造“透明车间2.0”移动版并与甘肃省市场监管局“明厨亮灶”平台全面对接,全市25家食品生产企业及部分食品小作坊从原料购进、生产过程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视频信息全部可以通过扫描专用二维码,在手机下载客户端,全天候全环节接受公众监督,倒逼企业严格自查自律,落实主体责任;天水市近两年支持培育全市4家食品小作坊取得馒头、豆腐等食品生产许可证,先后有6户小作坊转型升级搬迁至工业园区;陇南市有5户食品小作坊升级改造为食品生产企业。平凉市试点推广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量化登记公示制度”,按照A、B、C、D四个等级对小作坊进行等级评定,并定期公示。


  目标:规范发展 提档升级


 文章标题:今天发生的重大新闻:甘肃在食品小作坊治理工作中的辩证法,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57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