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保护地方猪的意识已经在加强。2008年以来,安徽省的8个地方猪种都建有省级保种场,并实施多点保护的措施,其中定远猪和安庆六白猪都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场,安庆六白猪、霍寿黑猪还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在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的多方协作下重新修订了安徽省地方猪的相关标准。当前,安徽省地方猪种资源主要以原位活体保存为主,资源保护的手段落后,融易新媒体,费用较大,可持续性较差,在选育技术线路方面也不尽合理,方法不科学,资源流失严重。同时,安徽省的地方猪种在利用方面主要是与瘦肉型猪种进行简单杂交,获得后代的杂种优势,而在利用地方猪种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和品系方面则相对滞后。
“要想让地方猪种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宽,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出台保护政策,推进配套保护手段,在活体原位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多点保护,加大冻精、胚胎、体细胞、基因组等保护手段普及力度和资金投入。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增加财政投入,进一步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支持组建省级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相关科研院所优化保种方案,开展地方猪种质特性研究,启动高性能地方猪新品系、配套系和新品种的培育工作。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将地方猪养殖作为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重要抓手。联合地方政府、保种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优质地方猪养殖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脱贫工作,将地方猪养殖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助手。”殷宗俊建议呼吁说。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2018年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已经提出加强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我们将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突破资源保护不平衡、开发利用不充分的瓶颈,培植现代畜禽业发展新优势,努力形成保种与开发相促进、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相融合的格局,为我省现代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汤洋告诉记者,畜禽资源保护工作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强,亟待各级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
文章标题:【热点事件曝光:借稳定生猪生产政策“东风”——安徽地方猪种开发迎来曙光(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food/5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