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枞是西南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特有的菌类,因其味道鲜美,自古备受美食家们推崇。近年来,川西南泸州、宜宾、乐山一带鸡枞,已经从每公斤几十元飙升到了上百元、200元。今年,由于气候等原因,鸡枞产量锐减三分之二,价格更是高达近400元/公斤。
↑“鸡丝菌”
就在鸡枞“靠天吃饭”产量极不稳定时,被杨祝良博士誉为“味道鲜美如鸡枞”的被人工驯化的“黑皮鸡枞”,却在宜宾、泸州、成都、重庆等地悄然上市,其产量、营养价值“双高”,价格仅是鸡枞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
7月2日,红星新闻记者走进了宜宾兴文土专家、“菌痴”林礼的真菌实验室和“黑皮鸡枞”基地,一探究竟。
鸡枞商贩:靠天吃饭 收货如同抢货
7月3日凌晨5点不到,川南山村响起鸡鸣。家住距离屏山鸭池7公里外的宜宾叙州区喜捷镇新河村的村民陈洪一骨碌翻身爬起来,看看手机时间恰恰好。陈洪匆匆洗漱完毕,急吼吼地打燃车子,在朦胧的晨雾中赶去鸭池镇收购鸡枞。
陈洪是一名专收山货贩卖的生意人,每年5月至9月,鸡枞上市的时候也是陈洪最忙碌的时候。“今年气候不好,不是持续阴雨,就是连续天干,不适合鸡枞生长,量小价高,鸡枞买卖都得靠‘抢’。”陈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到了鸭池,陈洪像守门的卫士,把守在村民通向场镇的必经路口。他警惕地盯着村民们手上的口袋,一旦发现村民拎着鸡枞,就“势必”将鸡枞拿下。经过讨价还价后,陈洪收到的第一单买卖——只有几两的鸡枞。
陈洪做这行多年,很有经验,凡是把鸡枞拿上街的村民,九成以上都要卖,只有极少部分是送人的。陈洪赶得早,别的商贩同样早。当陈洪发现第二个村民手里有鸡枞时,另外的同行也发现了,大家围拢过来,陈洪一把抓住口袋,其他同行才悻悻散去。
在省道S307线宜宾市叙州区喜捷镇玉龙三岔路到赵坳一公里多的公路两边,由当地村民自发形成了大大小小20余个农产品自产自销交易点。此外,在省道S307线屏山县大乘镇凉风坳段、省道S206线高县来复段路边,都有类似的鸡枞交易点。但是今年,这些地方已经很难买到鸡枞。
珙县54岁的村民周宗朝,是所有卖鸡枞村民中的网红。每天早上四点多,老周就起床了,天还没亮,他打着电筒出门。在周村山上密匝匝的玉米地里寻找鸡枞,从凌晨到上午,老周常常空手而归。“今年不肯生,没得办法。”老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寻枞一个多月了,只卖了1000元左右,而往年此时已是差不多3000元入手了。
拾枞村民:今年产量只有往年三分之一
在川南乡镇,基本上三天赶一次“场”,因此商贩们一般在住家附近三四个场镇行商,俗称“赶流流场”。陈洪的活动范围就在屏山大乘、鸭池,叙州五桂、高场等地收扫山货。每个场镇,像陈洪一样“抢鸡枞”的商贩多达六七人,竞争激烈。
多年浸淫于山区乡镇的陈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今年鸡枞产量仅为去年的三分之一。他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原因,干旱和久雨都导致鸡枞无法生长;二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改善,一小部分农民捡了鸡枞不再卖,而是自己食用或者馈赠亲友。
2018年同期,鸡枞的价格在每市斤90元至120元,而今年的价格已经高达150元以上,一些尚未完全开放成为子实体的“包孢菌”,高达180元至190元。而眉山、成都等地,市价已经高到200余元。
价格是一个方面,更困扰人们的是有价无货。“不管100元一斤还是200元一斤,一年吃一两次尝尝鲜还是没问题的。”陈洪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过去,在宜宾境内的赵坳、凉风坳、来复及乐山沐川、犍为等产地,每天数十、百斤鸡枞排布在路边,等待购买。跟市场上的其它蘑菇、菌类、蔬菜比,虽然贵,但不缺货。
与鸡枞价高无货形成对应的,是前不久宜宾朋友圈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宜宾兴文县一位研究真菌的“土专家”,已经培育出可以人工栽培的“鸡丝菌”(鸡枞)。更让人们感到高兴的是,该人工“鸡枞”的价格非常“亲民”,一斤只要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