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说法
修复后
除了尽量保存原有老物件,在施工工艺上,他们也采用的是传统的修缮方式。
“要进院子先得入门,四合院好比一本大书,这大门就是封面。人们见到一本书,都先看封面,了解一下它是谁写的、大致内容。四合院也一样,生人到此,在门前一站,上下左右一瞧,对这家主人就能知道个大概。是官宦还是商民?若是官员,又是什么品级?是否王公贵族?有什么爵位?受什么封赏?从这大门上都能找到记号,看到标志。如果要进去拜访,知道这些就不致失礼露怯。”
北京工业大学 惠晓曦
“大家都知道,修补一件衣服,要保证新旧能衔接自然、恢复原样,比做一件新衣服还要难,更何况这件衣服是一件被虫蛀严重的华贵裘皮大衣,需要一个小窟窿一个小窟窿的精心、耐心缝补。”谭涛他们认为,这座广亮大门就像门楼里的“裘皮大衣”,需要用“补裘”的态度去用心修缮。为此,尽管资金有限,他们还是请来了专业的文物修缮施工队伍来修缮。
虽然看着有些让人心疼,但在谭涛看来,这座广亮大门就像一位饱经风霜、有些落魄的贤达老人,虽然外表有些不堪,但丰厚的底蕴和无形的气韵还在,值得珍视和好好修缮。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主要起草者之一
把43号院门楼主体修缮好后,谭涛他们对门外两侧的影壁墙和墙顶的灰瓦也进行了处理,并把门前的上马石、石敢当恢复到了原位。说到石敢当, 还有一个故事。
礼士胡同43号目前是个大杂院,里面盖满了房子,已经完全看不出之前大户人家的样子,但门口的广亮大门,以及门口的影壁、门墩、石敢当、上马石则传递它曾经的辉煌。对于这座宅子的原主人,有一种说法是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故居,也有一种说法是大学士敬信的故居,因为年代久远,目前说法不一。
原标题:修一座门楼 续一段文脉礼士胡同是北京小有名气的一条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在明清时代,这里是贩卖驴骡的市场,叫“驴市胡同”。直至清末宣统年间,这儿废除了牲口市场,人们根据“礼贤下士”的雅意,依其谐音改称之“礼士胡同”。
另外,东城区东四四条等处在胡同沿线进行街门修缮时,通过调查、考证,并在征得院落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复原了部分蛮子门、如意门门楼传统的“黑红净”彩画做法,局部恢复了胡同的历史风貌。本报记者 李海霞
据谭涛介绍,老的施工工艺中,最费时间的是门板涂漆,他们采用的“一麻五灰”方式,这种方式有10多道工序,刷漆很费时间,需要晾晒,第一遍漆干透了,才能刷第二遍。但经过这样处理后的门结实耐用,不会出现油漆爆皮儿的现象。
这是作家邓友梅先生在《四合院》中对“门”的一段介绍,从中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对大门的重视。门,不仅是宅院的出入通道,还承载着主人的身份、职业、家境及社会地位……它是遵守“门当户对”这个老规矩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理念“礼儿”的体现,所以,过去,胡同里大门的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既不能越制,也不能混搭。现在,北京的很多胡同都在整治,门楼的修缮是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很多门楼的修缮也是按照以前老的规矩、老的工艺做的,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礼士胡同43号院就是其中之一,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人们还可以从这座大门中看到它旧时的痕迹,读懂它传达出来的信息密码。
礼士胡同之所以小有名气,主要是因为从胡同一头溜达到另一头,能看到几个精美、气派的“大宅门”,其中包括拍摄《大宅门》的外景地礼士胡同129号以及礼士胡同43号。
话虽是这么说,但谭涛仍然记得他第一次来到43号院时,看到的残破情景。“那时,因为年久失修,这座广亮大门的屋顶上长满了杂草,大门的椽子已经‘塌腰’,另外,门漆脱落、构件残损,地面上的石砖也凹凸不平。大门外两侧的八字影壁处分别开了两家餐饮店,关停后,门被堵上了,上面刷了补丁一样的一块灰色泥浆……”
谭涛还补充说:“对于这种应保尽保的理念和修旧如旧的方式,朝阳门街道一直大力支持。修缮过程中,北工大和北规院的责任规划师团队也一直给予专业的指导和监督,发现修缮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所以说,别看这一个小小的门楼,凝结了很多人的汗水和心血。”
从这些街门型制中可以看出,北京四合院的门是有丰富的内涵的,它们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注脚,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建筑艺术水平的见证。
提倡“尊重原貌、应保尽保”的修缮方式
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是北京胡同里四合院街门的几种常见形式。传统上,广亮门是品级比较高的官员家才能用的街门型制,其门道在门扇内外各有一半。金柱门也是官员之家采用的街门型制,其等级略低于广亮门。由于金柱门的门扇装在了中柱和外檐柱之间的外金柱位置上,因此,门扇外面的门道浅而门扇里边的门道深。蛮子门是富商家庭常用的街门型制。门扇装在靠外檐柱间,在气势上不及广亮及金柱门,但里面的空间很大,可以存放物品,较实用。如意门则是北京四合院中最为常见的街门型制。如意门是在外檐柱间设墙,再在墙上开门,门头经常饰以较为华丽的砖雕。
修复前
废物堆中淘出“老宝贝”
为了保留原有的历史信息,他们在修缮旧墙的时候,用的是“掏剔法”,如果一块老砖破损不太严重,表面有些酥化,就用砖末儿和麻刀灰抹平、勾缝,涂上无色、透明的砖石保护剂,防止继续酥化即可;如果破损比较严重,就要把坏的部分掏出来,用收集的老砖替换上。
“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现在,许多人都不知其为何物。实际上,在老北京,过去是很常见的一种镇宅之物。人们取其所向无敌之意,将这几个字刻在小石碑上,立在四合院门前,或嵌砌在墙体里,用来镇鬼禳灾。我们在修缮43号院门楼的时候,发现门外一侧有块石敢当,石敢当一般都是一对,另一块却不知所踪,于是,我们就到处找,找来找去,在院子角落的一处废物堆里发现了。大家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嘛,就当垃圾在那儿扔着,并且底座已经没了。我们找到后,给它做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底座儿,重新立在了大门外。”
“在修缮这座门楼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尽量保存原有的历史信息,能不动就不动,能保留就保留,哪怕几片瓦、半块砖、半段椽子……二是保持整体性,尽量做到修旧如旧、浑然一体,让它恢复原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