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搞砸一家险企?盘点那些因公司治理导致的风险事件和舆情危机(4)

  金融业的百年老店能够基业长青,都是在别人亢奋的时候保持稳健。保险业历史发展不长,风险记忆刻印短暂,普遍地多了些狼性,少了些稳当。从行业特征看,也有一些“天注定”的必然因素。

  保险业市场化程度较高,中小公司负债不稳定,主要任务是“活下来”,在运营中形成了生存第一的业务导向,一切为拼业务让路。

  公司在法律上是“资合”法人,但很多保险公司拥有浓厚的“人合”成分,靠人脉和情面组局,存在“抱团”“跟人走”等江湖色彩。这种非组织行为、非正式团体容易让局内人模糊事实判断,可能演变成一种不良的公司治理文化。

  公司的股东也不成熟,缺少治理自觉和动力,甚至有一些将治理权责转嫁给外部监管的依赖心理。相互间缺少正当协商机制,董事会要么是“橡皮图章”,要么是“乡村俱乐部”,专业性、战略性的优质董事会并不多见,道德准则和履职意愿不高。

  一定程度上负有“吹哨人”法定义务的董事会秘书、总精算师、合规负责人等职位,要么权责不匹配,要么在不良的治理文化之中难有作为。

  必须重点指出的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很早基本完成渠道和产品的扩容,可以通过设立和收购子公司、发起私募基金、设立特殊目的实体等方式完成投资行为,资金绕道走比较容易,容易成为“提款机”。

  正因如此,保险公司的关联方、关联交易日益隐蔽和复杂,为利益方的资金进出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年,发生和持续存在股权争议、代持、隐形股东等问题股权的公司,占到总量的近30%,也不乏大型公司。债务资金和受托资金存量较大,股权转让不洁净,公司治理基础不牢。

  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将公司的资金输送出去、循环回来,就是狡猾的空手套白狼模式。纽约联储曾尝试将银行的关联关系绘制成图表,最终绘成的这张关联关系图规模巨大,结构复杂,打印在12平方英尺的图纸上才能显示每一枚标签,但也无法对这一体系进行有效的结构性分析和评估。金融业拥有太多的工具和平台,由此可见关联关系穿透之难。银保监会启用的股权监管系统、关联交易管理系统,正在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示范。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曾经说:对于世界经济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如同健全的国家治理一样至关紧要。之所以总结过往的公司治理风险事件,是因为通过透析公司治理的乱象和制度缺失,能够发现金融风险的深层诱因。而单体机构的良好治理,更是金融市场健康循环的基本要素。

 文章标题:怎样搞砸一家险企?盘点那些因公司治理导致的风险事件和舆情危机(4),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channel/list/15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