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搞砸一家险企?盘点那些因公司治理导致的风险事件和舆情危机

  “XX公司出事了……”

  近几年,一众保险从业人士和媒体从业者,相信对这一类消息并不陌生。

  确实,保险业因为公司治理导致的风险事件、舆情危机,经常成为新闻题材甚至登上财经头条,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在金融行业中显得较为突出。

  从冲到市场排名前几位的“资金系”公司,到刚刚破土的新设公司;从血统纯正的国企,到被老板视为金融版图担当的平台型公司,都有曾经卷入舆论风波的案例。

  如果看不清当下,就去读读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看不懂历史,就看看当下,因为历史或许押着相同的“韵脚”。

  从公开报道素材出发,可以将这些公司治理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问世之前

  出身不正,未开张先“斗法”

  先说几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东安财险、阳光健康和国信人寿,这是最具负面样本意义的案例。而且,他们背后的发起人、前台的团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几家公司的名号,早已经淹没在市场的尘埃中,但却留给行业后来者足够的教训。

  东安财险

  东安财险,早在1999年即有意筹备,2004年拿到筹建批文。一般的公司设立到此时大局已定,但东安的发起人、意向投资者经历了至少4轮变更。长期的筹备筹建产生了大量的费用。直到2008年,信达资产进入,开出了承接全部债务的条件,更名为信达财险。这家公司命运多舛,还引发了筹建组90人起诉信达讨要薪酬,成为当时国内标的最大的劳动纠纷之一。今天,这个公司已经成为国任财险,新的控股股东深圳投控。而东安财险最早的发起者深圳投资管理公司,是深圳投控的前身之一——神奇地转了一圈,又回归到最早的发起地深圳。

  国信人寿

  国信人寿,成立不到一个月就因内部举报被查,起因是管理层和股东之间因为利益分配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举报直指公司股东华诚宏泰、世纪迅联等5家公司,属于虚构出资人或以“明天系”员工名义注册的空壳企业。交付的股本来源不明,成立后将资本金几乎全部转走。这种手法,后来为业内人士所熟知。国信人寿,正是“明天系”最早觊觎的保险公司。

  监管部门迅即撤销国信人寿的许可证,组织清算组对其进行了清算注销。该公司一单未卖,但名下有6亿多元的赠送保险业务,转让给太平人寿承担责任。直到现在,国信人寿仍然是中国保险市场退出的唯一案例,是唯一一家直接被撤销的保险公司。

  起步艰难

  股东“洗劫”,分分钟搞垮公司

  一般认为,保险公司现金流断裂才会导致“猝死”,但公司治理出问题,特别是在股东毫无底线掏空公司的情况下,导致大脑缺氧、心脏骤停的概率也相当高。这方面最彻底的,要数东方人寿和瑞福德健康。后来的“平台型”公司利用共同投资、一致行动、认购资管计划支持股东主业,只是“小巫见大巫”。

  瑞福德健康

  瑞福德健康,就是前面提到的阳光健康,和东安财险初期的出资人有着密切关联,充分展示了资本系的花式操作,令人叹为观止。阳光健康第一轮股东全部退出,一位纵横资本市场的神秘富豪以旗下5家关联企业集体入股,并更名瑞福德。公司开业不久,爆出老板私刻公章占用公司资本保证金,以定期存单为股东提供担保等重大问题,公司成为股东套取利益的工具,甚至用保险资金购买大批假文物转移资金。在监管紧急入驻检查之前,公司已陷于完全停顿状态,连客服电话都无人接听。最终,2010年2月,监管部门同意安邦财险进入,重组瑞福德健康,低调完成风险处置。关键时刻出头的安邦,也借此获得一张人身险牌照,搭建了集团架构。

  东方人寿

  东方人寿,德隆系企业出资成立,开业时将7亿元资本金委托给德隆系控制的证券公司投资理财。德隆系崩塌,成立1年多的东方人寿也泥足深陷,融易新媒体,从此无限期停业。之后,东方人寿长期寻找路径重新开业,但因为股权和债权的诸多纠葛,以及资本金严重不足等问题,成为挂在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张待决牌照。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两家险企,是典型的股东投资理念不端正,涉及面之广、操作路子之野,刷新了吃瓜群众的认知底线。

  现在,监管制度纵横密织,雷同的脚本可能不会重现,然而变种一定会有。这让人想起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说过的一段话:“历史上反复出现过以改进金融体系和经济活力为名,弱化或者是取消监管标准的案例。轻率地跟随这一思路,可能令我们重蹈或近或远的过去监管失误的覆辙”。必须扎紧制度的篱笆,严惩违法链条上的各等角色,才能给市场留一片清朗。

  增资鏖战

  借机争控,公司陷入治理僵局

 文章标题:怎样搞砸一家险企?盘点那些因公司治理导致的风险事件和舆情危机,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channel/list/15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