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售房规避监管北京部分商办项目“暗度陈仓”

近年来,随着住建部门加大力度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市场违规销售行为已大有改观。但人民网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开发商仍存在变相违规销售、曲线逃避监管等问题。

尤其时值北京商办限购政策实施2周年,部分商办项目仍通过代办空壳公司、提前注册公司资质后将法人变更为购房客、与不具资质消费者草签合同等方式“走样”卖房,违背调控初衷,使购房人面临链式风险。

社保未满却先草签合同

近日,记者以购房人身份走进位于通州区滨河中路与通胡大街交叉口的某项目售楼处,销售人员介绍其主力户型是77-111平方米的精装两居及三居商务型公寓,可以以符合北京购房资质的个人名义购买,且首付50%即可。销售人员还表示:“买我们项目的,多数是用来投资,看好通州未来的发展。”

打擦边球售房规避监管北京部分商办项目“暗度陈仓”

该项目正在建设中。(人民网孔海丽 摄)

但当记者问到,在本市连续缴纳社保未满5年如何处理时,销售人员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如果只差一年社保了,可以先草签合同,您正常交款,等社保够了以后再网签,我们之前有部分客户都是这么做的。”

对于此类行为,北京市住建委工作人员在与记者的通话中表示:“我们只认可符合相关要求的交易,这样操作,购房人需要承担的风险较大,应审慎辨别。”

北京隆安律师事务所房产律师马玉珍律师分析认为,这样的操作对于购房人来说风险较高,在房屋正式交易之前,缴纳的购房款无法真正锁定房源,十分考验开发商信用。而且一旦履约失败,双方草签合同对于违约的限定如果不够详细,或开发商返还资金不顺畅,容易造成房屋与资金的双向损失。

就此类打政策擦边球的做法,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赵秀池也表示,开发商规避限购政策,扰乱了市场秩序,加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为一些投机者提供了机会,不利于“房住不炒”定位的实现,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未获预售证变相售卖导致交房难题

百万购房款交出去4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京西景园项目的80多家底商业主,依然在开发商的“变相无证销售”迷局中两手空空,其中,关于双方签订的《定制开发协议》,责任认定引起了争议。

公开信息显示,京西景园的项目开发公司为北京京西景荣置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为绿地集团绝对控股子公司。

“2015年5月起,我们每家都陆续交了一二百万的购房款,当时销售人员承诺2015年底交房,4年过去了,还是拿不到房子。”京西景园业主林巧巧和她的“准邻居”们告诉记者,他们从销售人员及北京住建委备案信息等渠道得知,这些底商并没有拿到预售证,房子建成以后也没有办理不动产权证,导致无法网签交房。

打擦边球售房规避监管北京部分商办项目“暗度陈仓”

尚未交付的京西景园底商。(人民网孔海丽 摄)

人民网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京西景园的两限房都已经交付给住户,但项目售出的底商却在空置中。石景山区住建委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确认,京西景园的底商不具备销售许可,目前为现房状态,如果要移交,需先办理不动产权证,再申请现房销售备案。

对此,绿地集团京津冀事业部回复记者称,该项目2015年以定制开发形式出售底商,于2017年9月13日完成竣工备案,商业预计交付时间为2017年11月30日,但由于2017年9月1日政府出台保障房项目商业新政,故需完成配套移交后方可进行后续流程:实测备案-实预测对应-竣工调整-地价款核实函-权籍调查-大产证-转现-小产证等一系列手续,项目配套用房较多,手续繁琐复杂,移交手续进展较慢,对转现及交房产生较严重影响。目前已办理至权籍调查阶段。

同样以定制开发形式销售未获取预售证商办物业的情况,发生在距离京西景园8公里外的绿地环球文化金融城项目,该项目同为北京京西景荣置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购房人甄成安向记者展示了90多户维权业主的部分《定制开发协议》,协议显示签订时间为2015年7月,但北京市住建委官网信息显示,绿地环球文化金融城项目获取预售许可证均为2015年11月及之后,且甄成安2016年7月购买的3号楼地下商业,并不在预售之列。

打擦边球售房规避监管北京部分商办项目“暗度陈仓”

部分购房人与北京京西景荣置业有限公司签订的《定制开发协议》。(购房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