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他不像是VR、AR,又或者是5G, AI,他是一种逻辑,几乎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有人打趣说,5G时代,所有行业都可以重做一遍,其实在国产替代背景下,中国所有的行业也都几乎可以重做一遍。半导体,机械、重工、化工、材料、零部件,软件、系统架构,无论是哪个领域的投资者,都能在国产替代上找到话题。
我从2018年就在松禾资本关注国产替代领域,看了这么多项目。有同行调侃我,国产替代的项目最容易看了:1) 这个行业有多重要或者多大规模 2) 现在被国外垄断 3)目前国产是否可以替代 4) 抢下多少份额有多少收入。
需求不需要验证,技术可行性不需要担心,市场不要操心,上下游都很清晰。一切都看起来套着模板来,就可以投资了。然而知易行难,看下来仍然是出手极少极难。总是有太多的纠结和陷阱摆在眼前。
避免情怀代入投资,这是最先要学会的原则
去年华为斗得最严重的时候,有人发朋友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刻我们和你们在一起,我们不懂技术,我们用资本打仗。”我理解大家的热情,但VC参战的言论,我却不认同。风投不是财政,也不是信贷,风投天生责任是合法逐利,为LP获得尽可能高回报是他的义务。如果不能带来直接的回报,不能投出优质企业,就是对LP的失职。没有得到允许,LP的钱不该成为VC热血报国武器。
风投的作用,更多只能在顺风时有效,只有企业聚焦实业勉力研发,科学家艰苦钻研立志报国,政府提供各种扶持和创新土壤,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公众对国产商品予以更多的耐心,全社会协力培养出良好的种子企业和广阔赛道,这时让资本仅仅发挥自身逐利的天性,就能扮演好自身产业加速器和市场催化剂的作用,兼顾商业与社会责任。
作为投资人,我们的责任永远只能是追逐利益,不管个人多有情怀。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真实的替代,而不是伟大的备胎
半导体国产替代是我的主要方向,这个领域就绕不开华为和海思,大家在一起常感慨海思的坚韧、华为的远见。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不能投出几个海思出来。而我却认为类似海思一样的伟大备胎,纵然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但他不该是VC投资者的目标。备胎固然重要,但他的价值总发挥于万一的极限情形。万一美国人断供,万一封杀怎么办? 就像很多创业者自豪的说“我是唯一中国掌握相关技术的,万一美国封禁现有供应商,我就是这个产业的海思”。但资本天然是与风险为敌,确定性最高、回报率最大,才是他追求的目标。“万一”这种极限的设想,不是VC的普遍逻辑。警惕万一,储备万一,是企业和国家的职责,风投不该替国家、企业去孵化备胎,不该为万一买单。项目成为了重要的备胎,风投不该以此为荣。因为那是极大的冒险。
对于采购决策的预判,潜在份额的评估,再测算盈利期望和退出回报,这才是风投的思维。我多希望创业者说的是“我是唯一掌握相关技术的中国企业,就算现在美国不封禁中国,我也会抢下足够的份额”。我们要的是真实的替代。不要伟大的备胎。
警惕“圆珠笔芯钢珠”项目
曾经中国有380亿支笔,笔芯的钢珠都无法生产,全从日本进口。2015年“圆珠笔芯钢珠”终于在全国人的骂声中完成国产突破,但发现单个钢珠仅0.002元,全年市场近1个亿。花去几千万的研发费用,量产也未获得更低的价格优势。最终市场份额替代没有大规模发生,如今成为了防止圆珠笔芯钢珠断供的备胎。这个故事一直警醒我谨守本分,避免过度关注安全价值,而忽视市场规模和盈利性。
在大型的市场,如内存、面板、手机芯片制造,操作系统。这些都可通过巨大的市场纵深来摊薄成本和风险,这是大资本大产业的专属地,VC更多的聚焦在细分领域芯片、小众工业软件、细分的材料和零部件市场,他们都面临与“笔芯钢珠”类似存在作用关键、国外垄断、极小市场三合一的尴尬情况。 创业者总爱骄傲的说整个链条缺此不可,却总想掩饰这个关键的零件也许就只有几美分。创投则需要极其慎重:市场真的够大么? 真值得自己做么?可是这么重要的领域总得有人做吧。这样的纠结总能把人逼疯。
如果要追求产业链绝对安全,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就像华为,几乎要在所有的战线上疯狂投入,才能维持有尊严的生存。供应链安全是一个公共品,外部性惠及整个行业。笔芯钢珠的国产替代往往发生在企业内部,是自身安全战略中的一环,要么就发生在下游高度集中的行业(外部性内部化),有华为、央企这样下游巨人,基于非市场因素不惜代价的推动。
没有人会在和平时期就兑现武器的市场份额
国产替代项目常见的三段论是:1) 市场很大;2)被海外垄断;3)吃掉10%就可以上市。
文章标题:【今日最新要闻:沸腾十年:不可逆转的国产替代潮(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9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