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头条推荐:刚需还是噱头?揭秘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

  5G将成为未来工厂的中枢神经,問題只是谁會是下一个快手和苹果。

  武汉市江夏区的藏龙岛,尽管距离人们熟悉的光谷很远,但与喧闹的核心商圈不同,这里四面环湖,绿树成荫,风景优美。

  中国信科虹信通信天馈生产基地正坐落在这里,它也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无线产品制造基地。

  今年4月,中国第一条5G智能生产线正式在这里启动。

  1

  一个人、4分钟、一件5G天线

  八月,酷热难耐,不过一进入车间,二十多度的室温让人立感清凉。

  目前,工厂的一楼车间仍然负责4G天线生产。除了车间顶部悬挂着的5G信号的标识,这里和笔者参观过的其他制造工厂,并没有太大区别:

  几乎每道工序都需要数名身着工服的工人,除了最后的包装环节——在车间的另一边,一台安川电机的机械臂安静地站在铁笼子里,随时待命。

  虹信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4G天线生产过程的非标性比较高,也需要更多的人工。将这类生产线改造成5G智能生产线,也并非不可行,只是面对动辄数百万的改造投入,每个公司都会三思而行。

  二楼车间经改造后,成为中国第一条5G智能生产线所在地。目前,这条生产线主要用于5G天线的生产。5G天线,是5G设备的一个核心部件,本質上是一種能量轉換器,主要放在室内和室外基站当中。

  5G到底能给哪些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利好,仍然不明确,但对5G基础设施的生产,比如天线、基站来说,这种利好几乎是明确的。据说,相关市场规模应该有万亿级别。

  一位在某运营商的员工曾告诉机器之心,4G时代,单幅天线的价格大概在2000元左右,5G天线的价格可能飙升到7000多,因為你沒辦法向過去一樣單買天線,

  “5G天线是有源天线,处理单元和天线被绑到一起了。”

  尽管运营商們的4G投入还没回本,5G的投入翻倍甚至更多,“你知道5G有多耗电?!光电费每年就要花去1个亿,”但是,“咬着牙也得继续投啊。”

最新头条推荐:刚需还是噱头?揭秘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

  来到二楼,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牆上的一个巨大屏幕。屏幕上方赫然显示智慧工厂管理平台几个大字。

  我们不仅可以在屏幕上直观地看到诸如人员监控、天线生产质量、生产周期等情况,还可以看到被监控5G智慧车间设备的实时三维建模。

  在屏幕的右下角,一楼车间情况也处于实时监控中。虹信曾对比过4G和5G网络条件下的实时监控,结果显示 5G时延明显低于4G,大约在半秒左右。

  遗憾的是,拜訪的當天正逢5G智能生产线进行2.0升级,无法进入车间参观,但透过窗户,仍然可以看到一条长约三十米的生产线。

  这里的“冷清”与一楼车间形成鲜明对比,由此產生的冲击力,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最新头条推荐:刚需还是噱头?揭秘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

  我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和网络相关直播视频中了解到,这条生产线主要包括以下几道工序:

  隔离条装配、自动焊接、振子自动上料、焊接、视觉检测与性能检测等。

  整个流程,仅需要一名工人,主要负责向传送带上料(比如电路板、配件),以及装配隔离条。

  工人将隔离条装配好后,系统会利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升温到100度,进行预热。接着,两条平行摆放的爱普生四轴机器人以神同步姿态,焊接隔离条。

  生产线上,融易新媒体,每条焊笔上都安装有天线,主要通过5G工业无线互联网进行数据采集和控制。为了保证焊接精确性,机器臂通常会带传感器,对焊接电流检测并与设定值比较,进行补偿和调整。

  传统上,这一环节大概需要4名工人,现在只需两条机械臂,每一条机械臂相当于一个工人。无论是焊接一致性还是精度上,机器人都更胜一筹,据说,机器人操作精度可达0.02。

最新头条推荐:刚需还是噱头?揭秘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

  其实,AI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寻求落地的过程中,一个很受欢迎的应用场景正是机器人自动焊接。

  机器人焊接也难免出现偏焊、气孔等不足情况,一些AI公司利用单点设备高频次7*24小时产生数据的形态建模,实时追踪设备焊接缝轨迹,发出警告甚至做出相应控制。而传统的做法通常是焊接完毕后,人工检查,难以做到亡羊补牢。

  虽然笔者并未从虹信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焊接环节是否用到AI,但是,5G的搭建至少意味着更加丰富的实时数据,这类工业数据更容易建模,或許AI应用會出現在正在升級的2.0版本中。

焊接完成后,接下来進入讓密集恐懼症患者很不舒服的環節:

  焊接完成后,接下来进入让密集恐惧症患者很不舒服的环节:

  四轴机器人自动上料,将振子一颗一颗地放到板子上並進行焊接。

 文章标题:最新头条推荐:刚需还是噱头?揭秘国内首条5G智能生产线,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tech/digi/4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