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想像老师,箭一样冲出去!”
“想!”
“那拿出你们的秘密武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把兜里的沙包垫在脚下,身体前倾。“预备,跑!“一道道紫色身影在绿荫操场上飞快划过。
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每天都能看到的热闹景象,跑步、踢足球、滑轮滑、跳健美操、武术、打棒球还有板球,在体育课不断缩水,“重智育,轻体育”的大背景下,清华附小却把体育课开出了“新花样”。
“体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学。体育是看得见的,有力量的德育,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5月6日,在北京市教委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改革工作推进会上,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分享道,观察发现,好成绩和好体魄并不对立。
北京市教委巡视员王定东在会上表示,为深化全市学校体育改革,下一步将要求各区各学校积极查找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提高管理者对学校体育改革的认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快乐出汗、科学出汗”。
5月6日,北京市召开中小学体育改革推进会。图为清华附小学生展示体育课程。千龙网记者 陈晨 摄
清华附小:保证一天一节体育课
“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成志(清华附小前身为成志学校)”,澎湃新闻()在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改革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因为历来重视体育,清华附小的学生近年来体测中表现优异,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及格率达到99%以上,优秀率达到40%,并且实现连续4年有所提升,提前完成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的目标。
据介绍,体育课在这所学校不是简简单单的跑步做操,开足开齐之外,还在摸索研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1+x”特色体育课程体系。其中,“1”代表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个体育自主选修课。
“每天大课间历时50分钟,学生营养加餐后,进行踢球、跳绳、跑步等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学生自主选择项目、借用器材,体育老师分项目进行指导。” 窦桂梅说道,每人一个自主选修项目则是根据学生兴趣,走班选修,提供了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在四年级开展人人必修的游泳课。
而“X”指向兴趣选择、乐趣定向、志趣扬长,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菜单,比如晨练微课堂、马约翰杯十大赛事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水木秀场等。
学校还动员家长,成立校级、班级、社团三级家委会体系,让家长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千军万马。
下大力气做体育的同时,成绩是否会滑坡?对此,她特别强调,近年来,综合语、数、英学业水平的监测,清华附小一直处于负担轻质量优的双优最佳区,“这充分说明,良好的体魄与优质的学习是促进,而非对立”。但推进体育课改革依旧面临压力,窦桂梅谈到,如何让家长认识到把更多“做题”的工夫调整到体育运动中来?如何让更多教师普及体育素养,深知体育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第二道德社区”?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体育课为何不受重视?
专家:旧观念、学习压力是阻力
“我们体育课已经有116年的历史,到现在还有很多的地方在开不齐开不足,透视出依法治教以及我们全民族对体育的轻视和忽略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教授毛振明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到底把学生和孩子的健康放在第几位?”
他向澎湃新闻进一步表示,除了根生蒂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重文轻武“等旧有观念的阻碍,如今的学习压力,安全保障、运动场所建设等也都在影响体育课的进一步发展。
“很多家长会认为我宁愿孩子身体稍微差点,保持最基本的健康,时间还是应更多用于学习。”毛振明解释,事实上,很多的研究证明,运动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有促进作用,但“大众对此接受比较慢”。
王女士的孩子在清华附小清河分校读二年级,她告诉澎湃新闻,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都不得不让孩子埋头苦学,把他们的空余时间塞上各种培训班,“觉得让孩子坐在那就能听进去,学进去”。
后来,她才意识到,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循环学习效果并不是那么好”。而且,因为久坐不动的学习方式,自己的孩子成了“小胖墩”,8岁体重就达到80多斤,这让王女士没少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