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昔日“高冷”紫禁城 今日网红打卡地

  “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5月11日,成都。演讲现场,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故宫学院现任院长单霁翔一亮相,便赢得全场观众的欢呼。

  如今,故宫已当仁不让成为了世界“网红”博物院,单霁翔功不可没。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7年零3个月时间里,单霁翔的一系列举措,让故宫走上了开放与创新的高速路。

  “入宫”7年,他究竟是如何改变故宫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对于故宫,单霁翔又做出了怎样的庄严承诺?跟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步伐,一起去听听“宫”里的事儿。

  A

  故宫的尊严

  “尊严”一词被单霁翔频频提及。用单霁翔的话说,就是要“让观众更体面,有尊严地参观故宫”。

  2012年年初,故宫深陷失窃、会所、错字、拍卖、封口、瞒报、逃税等“十重门”,陷入低潮。

  就在这一年,58岁的单霁翔接到调令,成为故宫博物院新院长。

  单霁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一间间房屋走访、察看。这一走就是5个月,走完了故宫的9371间房屋。据不完全统计,近600年来,只有两个人走遍了故宫所有的房屋:一个是单霁翔;一个是他的秘书周高亮。

  这次走访,让单霁翔真切意识到,自己已经把故宫当成了“家”。他看不惯别人在自己“家”里面抽烟、扔垃圾。于是,故宫多了一个弯腰捡垃圾、抠烟头的“看门人”。

  2013年,单霁翔提出“开放区不允许有一片垃圾”。他要求每片垃圾落地后,两分钟内必须有人清扫掉。久而久之,由于地面十分整洁,游客也不忍心扔了。

  2014年,单霁翔又提出“屋顶不能有草”。因为草的生命力很强,屋顶上的草在生长过程中会拱瓦,瓦松动了,就会漏雨,导致木头糟朽,就得大修。“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从高处往下看,紫禁城的屋顶没有一根草。”单霁翔说。

  除了禁烟、捡垃圾、拔野草,单霁翔还拆除了故宫内破坏景观和谐的临时建筑、把占用古建筑办公的单位请走、清理宫墙之内的私家车、所有国宾车辆停到午门前步行参观故宫……只要是对维护文物生态有好处,单霁翔坚持“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用尊严捍卫紫禁城。

  由于早期故宫内仅设有几处公共卫生间,门口时常大排长龙,有不少游客一路走一路问,找了数十分钟厕所,最后看着长队叹息。单霁翔说,为了更好地做好游客服务,故宫博物院近年来一直在做“厕所革命”,通过大数据分析,把故宫女厕增加到男厕的2.6倍;为了解决游客无处休息的问题,博物院做了1000多把椅子,又结合环境做了很多树凳,可供11000人坐下休息。

  找回游客尊严的同时,文物和故宫的尊严也一步步回归。

  B

  文物活起来

  “拥有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

  故宫拥有很多“世界之最”。上岗之初,单霁翔却发现,故宫70%的范围都竖着一个牌:“非开放区,观众止步”。“99%的文物是沉睡在库房里面的,人们根本看不到。”单霁翔开始问自己,什么最重要?

  “拥有这些文化资源,为人们现实生活做出贡献才是最重要的,‘活起来’告诉我们,这些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开始着手故宫开放区域的扩大。“从30%到52%,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融易新媒体,今天已经突破了80%。过去大量竖着‘非开放区,观众止步’牌子的地方变成了展区、展馆。”

  “当这些文物得不到保护时,它们是没有尊严的,它们是蓬头垢面的。它们得到保护得到展示,就会光彩照人。所以我们下定决心,明年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要让收藏的180多万件文物,每一件都必须光彩照人。”单霁翔说。

  C

  宫里的男神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不一样的“网红”。

  虚拟的数字技术,让游客们探到了脚步和目光所不能及的故宫深处,而真实的文创产品,则让传统文化之美从深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单霁翔介绍,到2017年,故宫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突破了1万种,收入突破了15亿元。

  故宫文创成为顶级IP的背后,研发要去掉商业化,要有创新精神,还要具备“工匠精神”。单霁翔崇尚“工匠精神”,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播出,让默默无闻、年复一年修复文物的匠人成为不一样的“网红”。钟表修复师王津甚至凭借这部纪录片,捧回了国际电影节白金奖。

 文章标题:今日新鲜事:昔日“高冷”紫禁城 今日网红打卡地,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shehui/3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