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媒体: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探寻神秘的古蜀王都(2)

  “千载遗珍”是整个展览的精华部分,集中展示了金沙遗址出土的3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玉圭、玉戈、玉璋、玉璧、玉琮等玉器,太阳神鸟金饰、黄金面具、蛙形金箔等金器,此外还有石跪坐人、石虎等石器和青铜立人、带柄有领铜璧等青铜器。

  在展厅正中央,陈列着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原件。它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图案由4只等距分布的相同的鸟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逆时针方向飞行。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12条弧形齿状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红色衬底上观看,金饰的内层图案很像一个旋转的太阳。

  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海经》中“金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古人认为,太阳不像鸟儿有翅膀,无法自行在空中移动,其之所以能够东升西落,是因为每天有金乌背负着太阳从东方的扶桑飞向西方的若木,日出日落,循环往复。有专家推测,太阳神鸟金饰内层的12道芒饰可能代表一年的12个月或一天的12个时辰,外层的4只鸟则可能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或东南西北四方,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太阳神鸟金饰由自然砂金制成,含金量高达94.2%,是金沙遗址出土金器中含金量最高的。”讲解员说。3000年前的古蜀先人竟能制作出如此镂刻精美、厚度极薄的金饰,其工艺水平令人惊叹。

  2005年,太阳神鸟金饰从1600余件候选图案中脱颖而出,被选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后又被确定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的核心图案。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太阳神鸟金饰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展厅中还有一件金器非常引人注目,这是一件宽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的黄金面具。面相近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鼻子高挺,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耳朵外展,上宽下窄,耳垂各有一孔,下颌齐平略向内折。面具造型立体丰满,表情威严,闪耀夺目。

  “这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期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金面具。此前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从未发现过类似金面具。”讲解员介绍,该面具与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证明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在出土的众多玉器中,有一件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格外重要。玉璋为平行四边形,两面分别用极浅的线条刻划出两组对称图案,每组图案由一跪坐人像、两道云雷纹、四条平行线纹构成。人像头戴高冠,高鼻、立眼、阔口、方耳、方颐,身着短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扛一物。

  “玉璋上刻画的人,其头部与三星堆遗址的青铜人头像极为相似。此人肩头所扛前尖后宽的柱状物,专家判断应是一根完整的象牙。肩扛象牙人形纹展示了金沙遗址的巫师肩扛着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景,向我们揭示了象牙在祭祀中的使用方法。”讲解员说。

  金沙遗址出土的玉器中还有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等文物,反映了古蜀文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多元一体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证

  陈列馆的最后一个展厅用中央沙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通过图片展板和文物讲述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及战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

  “金沙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证据。”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推广部主任秦晴介绍,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成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阶段,共同证明了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华古代文明起源“多元一体”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佐证。2010年10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中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2007年正式开放以来,金沙遗址博物馆已接待观众超过千万人次,举办了多场“金沙讲坛”和学术交流、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从2015年开始,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海外文博机构合作,相继举办了“与神共舞:非洲雕刻艺术展”“永恒之城——古罗马的辉煌”“古埃及:法老与神的世界”等特展。“这些展览向观众打开了感受世界古老文明的窗口,同时也发掘出与古蜀金沙、丝绸之路等主题相关联的文化内涵。”秦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