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想,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大数据的跟进、对病毒的认识深入等,未来可能会精准到以街区、小区、楼栋为重点单位,而不是目前以县域为单位(按行政区划,北京街道为正县级——记者注)。
    散发病例有危险苗头,需进一步溯源
    在北京社区参与防控的十多天,吴浩感受到居民更多的情绪是着急,“希望能快一点结束”。
    “还是要保持心态平和,学会与病毒共存,做好准备,要理解归零和清零是两个概念”,吴浩说,随着对病毒的认识深化,在某一阶段可能病例能清零,但很难让它永远归零、不再发生,类似的精准防控实际上已经是未来常态化防疫的策略。
    在北京卫健委公布的每天确诊数据中,还有尚在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对此吴浩认为,不能只关注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也是病毒感染者、也有传染性,“从所有被感染者的总数看,人数在逐步下降,但同时要注意散发性病例,不是说某一天无病例就没事了,防控工作者一定要有预警意识,重点在防”。
    对吴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同事来说,他们守护的社区关口,维系着附近小区的公共卫生与居民健康状况。“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疫情形势,都要绷紧防控这跟弦,如果放松警惕,一旦出现病例,老百姓就会说怎么又出现了,不是说没了吗”。
    对近期北京出现的社区内散发性病例,吴浩认为,由于没有持续出现来源不明的病例,目前不能认为这几例造成了社区传播,“只能说有危险的苗头和倾向,需要进行溯源调查、进一步流调。”
    从最早被锁定存在传染源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到散发性病例去过的商场,出现聚集性病例的工厂与餐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场所等环境条件也为防控专家所关注。
    除了场所本身卫生状况、从业人员的卫生习惯等,吴浩说,这次给出的一个提醒就是餐饮业要注意选材与保管问题,“选材是餐饮的第一道关”。
    他认为,未来商超、餐馆等场所要做到与病毒共存,可能在设计上要注意通风改造等问题,尤其是密闭场所,“像北京很多超市都建在地下,可能更可行的办法是做到快进快出,通过无接触支付减少排队等”。
    疫情防控常备不懈,人人都是防疫者
    在这些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吴浩多次提到“关于疫情防控要常备不懈”,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个话的主语不只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群人,而是具体到每一个人。
    “无论是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日常对社会公共卫生的维护,都需要民众的配合与参与,人人都是防疫者。”吴浩说,往往防控越精准、社会承担的成本越低,但在实际执行上对指挥体系的决策能力、各部门协同机制、民众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就越高。
    在吴浩看来,一方面大家的防控意识要增强,在核酸检测存在假阴性的情况下,注意自身防护,一旦出现症状可以像西城首例患者那样,早发现,主动报告、主动防护并就诊,另一方面,要形成“零病例不代表没有感染”的观念,培养相应的公共卫生习惯。
    实际上,以预防和减少疾病为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均有所开展。在社区干了十多年公共卫生工作的吴浩回忆,过去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的重点在于环境卫生,“通过大扫除等方式改善环境卫生,但地面、卫生死角的干净只是面上的问题,实际上还是要回到个人的卫生习惯问题,能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污染”。
    吴浩举例说,除了少制造不必要的垃圾、进行垃圾分类之外,日常生活中如打喷嚏不要对着别人、不随地吐痰、使用公筷、勤洗手等习惯也是注重个人卫生的重要部分,“这些细节有的在疫情防控期间被培养起来,有的还在逐步养成,卫生运动要和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我们最终要追求的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次疫情防控,也能逐步培养起大家的健康意识、关注过去经常忽略的公共卫生问题,主动关注,融易新媒体,主动参与,毕竟公共卫生工作绝不是卫生部门或公共卫生工作者单方面在做的事。”吴浩说。
文章标题:【专家:与其关注疫情何时结束 不如作好准备与病毒长期共存(2)】 内容摘要:nbspnbsp他设想,随着检测能力的提高、大数据的跟进、对病毒的认识深入等,未来可能会精准到以街区、小区、楼栋为重点单位,而不是目前以县域为单位 ... 免责声明: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文网址:http://toutiao.zhidaruanpei.com/redian/13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