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股再度刷新逾十年牛市的历史纪录,空头再度沦为笑柄。深成指仍以约三成的年内涨幅位居全球股市涨幅榜前列,是熊市大坑里的超跌反弹行情,但多头心态仍欠稳。由于科创板企业批量上市在即,IPO扩容抽水效应以及新股破发现象或现,下半年主板市场欲涨难高,冲高回落概率大。
A股仅是超跌反弹式牛市
2018年年末,全球市场几乎所有资产都在大跌,2019年上半年则相反,市场情绪极其乐观——MSCI世界指数年内上涨17.49%,全球股市市值大增8万亿美元,债市火爆,油价急升近25%,比特币也狂涨220%。
熊牛预期缘何逆转?国际市场的共识来自两点:一是中国刺激经济增长动真格。二是美联储加息周期提前结束。于是,A股盼来了托底的政策面,美股则多了更牛的资金面。截至7月4日,标普500指数年内涨幅为19.5%,完全收复了去年全年下跌6.24%的失地。相比之下,作为本轮A股市场的领涨指数,深成指年内涨幅近三成,不及去年全年34.42%的跌幅,较2015年6月15日的高位18211点有近5成的跌幅。
当下,美股处于连续第11年牛市的加速期,上涨动力仍在。美联储一旦转向降息周期,货币刺激空间远大于欧日央行。A股更像是跟风补涨式井喷行情。深成指今年一季度上涨36.84%,深市当季成交量与2015年第二季度牛市巅峰接近,成交额却差了25万亿元,缩水56.8%。随着IPO扩容和大小非全流通提速,两市成交量不倍增,不足以催生大级别牛市。
科创板大扩容的“抽水效应”
中国股民常“望牛止渴”,因为IPO仅在牛市才能批量发行。过去十多年里,A股只增体量不增指数,最新沪综指约为2007年峰值的一半。同期平均市盈率亦由70倍降至13.8倍。估值水平剧降,是以存量财富大缩水为代价。
今年上半年,IPO融资节奏放缓,是A股恢复性上涨的主因之一。上半年两市共有64只新股上市,比去年同期多两家;筹资604亿元,同比下降35%。不过,科创板的开板和注册制的推行,将令下半年的IPO抽水效应发酵。据普华永道估算,2019年A股多层级资本市场获得IPO企业数量可能逾200家,全年融资规模超过1800亿元。
10日,9只新股同日申购,这是扩容提速的信号,也是监管层抑制股市泡沫的常规操作。6月份第四周,证监会新受理的A股IPO申报企业达77家,排队审核企业增至491家,IPO“堰塞湖”再现。
从历史经验来看,IPO批量上市是监管层控制股市涨速和大盘中期见顶的信号,新板开板更是市场中长期走熊的推手。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首批8家股票集中上市。沪综指当日收于1401点,至2005年6月最低跌至998点。2009年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28只股票集中上市。沪综指当日收于2995点,至2013年6月最低见到1849点。
目前,市场普遍预测。科创板年内上市公司将达70至100家,这无疑将分流主板资金,拉低市场整体估值中枢,大盘或因差钱而出现“牛回头”。本周,前期领涨的白马龙头股普跌,为科创板护航的资金有提前退场迹象。
科创板亏损效应或打击炒新热
历史经验显示,新开市场首批挂牌公司成为蓝筹的概率并不高。1991年上市的上海“老八股”曾风光无限,如今多数更换门庭。创业板首批28只股票上市,仅有爱尔眼科成为千亿市值蓝筹股。
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进入7月份,已有华兴源创等五只科创板IPO发行,算术平均市盈率为48.2倍,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上半年深沪IPO企业21.11倍的平均发行市盈率形成鲜明对比,亦为科创板中长期破发埋下隐患。
高估值发行往往是巨亏陷阱。创业板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为56.60倍,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106%,上市3个月的累计涨幅为-15.9%。上市首日追高买进者多数到2015年大牛市中才能解套。
在股权分置时代,市场化定价以失败告终。2000年7月13日,闽东电力以11.5元的发行价招股,发行市盈率创下88.69倍的历史纪录,网上超额认购90倍。火爆开局却是悲惨收场,至2005年4月股价最低跌至2.75元。当下,科创板市场化定价的风险更大,因为多了注册制发行和上市首日即可融券做空的利空因素,追高炒新者亏损几率极高。这或许是下半年股市的最大风险。
未来如果A股IPO市场港股化,则市场整体估值势必走向港股化,A股绩差股面临去壳化风险。避险资金将转向“漂亮50”概念,股市财富将向少数人集中,炒股盈利难度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