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互金平台“围村抢食” 千家村镇银行身陷科技荒漠待解

中国金融系统设置村镇银行已走过12个年头,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截至去年底,村镇银行数量已增至1616家,占银行业整体法人数量达35.22%。

    但是与庞大机构数量相对应的却是十分“袖珍”的资产规模,截至去年底,村镇银行资产规模1.51万亿元,不足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1%。也就是说,平均每家村镇银行的规模不到10亿元,只有少数的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

    此外,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亏损是行业现状。如上市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其控股的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2018年营业收入5676.89万元,营业利润-7569.52万元,净利润亏损超过5000万元。

    不仅如此,除面临其他大中小银行的竞争外,在村镇银行的大本营:县域和农村金融领域,也有着来自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且该压力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而提升。

    “以京东金融、蚂蚁金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以微众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正在抢食村镇银行业务,且日渐强烈。”东部地区某村镇银行行长表示。

    “互金平台对村镇银行业务蚕食也有政策原因。比如受监管限制,业务只能在本县域开展,但互金公司业务却是全国开展,特定范围内的玩家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自然越来越大。”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表示。

    互金围城,身陷科技荒漠

    银行对于技术的渴求在日益提升。

    目前,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已纷纷成立银行业科技子公司,比如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八家银行成立科技公司;其余资本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城商行、农商行等小型银行则多以成立联盟的方式来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如多家银行抱团成立山东城商行联盟、农商银行发展联盟等。

    但在大部分银行成立科技子公司,重金投入移动银行、大数据风控、区块链、智能投顾的背后,是数量庞大的村镇银行被抛弃在技术的荒漠中。没钱、没人、没技术,甚至还没有手机银行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是“标配”的产品,不少村镇银行还是物理网点+ATM+存折的配置。据业内人士估计,1600多家村镇银行中,仅约40%有网上或手机银行,而真正投入到金融科技和互联网中的,则少之又少。

    “目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都进入了移动银行阶段,部分银行甚至已经开始探索开放银行业务,但是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别说移动银行,可能连电子银行也没有,还只有物理网点和存折。”银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韦剑表示,“很多村镇银行都面临着经营环境快速变化、金融服务同质化、互金平台快速发展抢食的困境,其大本营如乡镇和农村领域,正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巨大竞争压力。”

    目前互联网金融头部平台如蚂蚁金服、京东、余额宝、借呗等互金平台,均在积极布局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科技力量可想而知。

    而对于这些村镇银行而言,并非是看不到金融科技力量的曙光。

    困局待破:连横,还是拼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村镇银行参与金融科技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依靠发起行,优势是直接,难点是发起行关注点可能与村行有冲突,技术难以顺利推进;二是抱团取暖,共同参与建设一个村行的金融科技平台,优势是集中人力物力,难点则是各个村行协调问题;三是立足当地,做本地商户、顾客的生态圈建设,但这需要该村镇银行有相当强的实力。

    “过去我们的策略是依靠母行,希望借此完成电子化和移动化转型。因为客群相近,前期农商行发起行在系统建设、维护上助力较多。但具体在应用层面,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存在服务重点不同,很多功能用不上;而在后期生态建设、运营管理方面,则还更多要村镇银行自身投入,不过这个成本非常大,单个村镇银行很难有这样的实力。”东部地区某村镇银行行长表示。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论坛组委会秘书长蒋勇认为,多数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少,想要单打独斗发展金融科技十分困难。“村镇银行的优势在线下‘落地’,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则在‘线上’,结合起来可以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