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

  17日早晨,薄雾轻笼着里下河水乡,一望无际的麦田犹如巨大的织毯铺向远方。按照韩宝富发来的定位驱车前行,导航的尽头却是一片光秃秃的田埂。“我看到你了!”没等记者开口,电话那头便传来洪亮的声音,回头一看,韩宝富正骑着电瓶车匆匆赶来。

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

  彩钢搭成的几间屋子,融易新媒体,就是韩宝富的办公室和宿舍。

  韩宝富今年67岁,是江苏南通锦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身材魁梧,头发花白,皮肤黑里透红,衣着与当地农民无异。从外表看,谁也想不到,退休前,他是原福建省工商局一名处级干部。

  麦田旁,一排白色彩钢瓦搭建的屋子,就是韩宝富的办公室和宿舍。推开门,一只黄狗摇着尾巴迎上来。办公室陈设简单,只有简单的桌椅,门窗缝隙不时传出吱吱的风声。“福州比这里暖和多了吧?”记者问。“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老韩点上一支烟,“逛逛公园打打牌的退休生活,不适应。”

  “改行”当农民,源于一次偶然。退休后,老韩回家乡海安省亲,发现乡亲们依然延续传统耕作方式,每家每户种一两亩地,费时费力收益低。有的人家一茬水稻打七八回农药,收回来的稻谷自己都不敢吃。“农业照这么搞,肯定没有未来。”想着自己不到20岁参军入伍,这么多年一直工作在外地,对家乡没什么贡献,韩宝富决定:种一块现代农业试验田,给乡亲们一条新路。

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

  老韩购买的农机。

  “我没种过田,但文化、能力、思维总比农民强吧?农民能种,我不能种?”老韩说服家人,凑出500万元,流转1080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他雇了几名有经验的农民,按老办法种了一季水稻一季小麦,年底一算账,彻底傻了眼――净亏四五十万元。

  家庭会议上,全家一致要求退掉土地、撤回福州,激起了老韩的犟脾气:“在我老家门口,打了败仗就想跑,以后我哪还有脸回去!”他卖掉福州一套房子,继续守在田头。吸取第一年的教训,他选用杂交稻种,狠抓田间管理,拼命提高产量。这一年,水稻亩产最高达到860多公斤,但老韩依然笑不起来。

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

  “产量上来了,却卖不上价,算算账,依然挣不到钱。农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老韩几个晚上睡不着,苦苦思索答案。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他深受启发――吃得饱已经不是问题了,人们现在要吃得好。“思路对头,努力才会有结果。”老韩一边说,一边从柜子里捧出一块金灿灿的奖牌,“你看,几天前,我们的‘锦湖香’被评为江苏好大米品鉴推介会金奖,价钱是普通大米的双倍不止,依然不愁卖。”

  “锦湖香”有多香?“每年新米入仓,老韩都会送点给我们尝尝,确实好吃。我们也是种水稻的,自愧不如。”流转了800多亩土地的种田大户喻忠华过来串门,言语中满是钦佩。

  “这稻种,别人家就没有。”老韩自豪地说,为了种出最好吃的水稻,他特地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求教。张院士回答:“好吃的水稻有,就看你敢不敢种。”原来,不少水稻品种口感好,却存在产量低、不抗倒伏、不抗虫害等缺点,主管部门不允许大规模推广。

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

  老韩购买的烘干设备。

  “人无完人,何况是水稻。我来种!”“锦湖香”抗倒伏性差,老韩划出几十亩田试种,慢慢摸出窍门――不用化肥,使用有机肥,控制好植株间距和施肥量,就能解决倒伏问题!去年,老韩将“锦湖香”种植面积扩大到600多亩,收获350多吨稻谷。他发动老战友、老同事在广东、福建等地销售,市场反响非常好,一斤大米最高能卖到十几块钱。

  老韩的地里,还藏着多少秘密?记者绕着田头走了一圈,看不出特别之处。“800多亩稻田,我去年试种了103个品种,就是想在同样的气候、土地、肥料条件下,选出最好的水稻。”老韩告诉记者,他有三个梦想:一是种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大米,这个梦已接近实现;二是针对农村劳动力老化,实现轻简化种植,力争把农场的用工降到5人以下;三是找到产量高、品质好的稻种,即便将来实行休耕,种粮大户也能效益不减。

 文章标题:今日最新消息:守望田野南通海安quot;处级农民quot;出新quot;稻quot;路,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6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