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银行在做电商,其实在这个平台上,银行是在为买方提供配套撮合、交易、支付、融资等一系列综合服务,进而帮助买方实现一站式采购,降低成本;同时帮助卖方拓宽销售渠道,打开市场,树立品牌。银行则扩展了客户和服务。这其实是当前数字化、开放银行、金融生态圈等一系列转型概念的体现。”上述股份行相关人士指出。
跑马圈地更重要?
银行发展电商平台,确实提升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甚至成为当下不少银行电商扶贫的主要抓手。比如,工商银行在2019年年报中披露,在电商平台上扶贫交易额超6亿元。
但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服务中小企业更多是金融机构顺应政策和趋势的一种标签,在电商的巨大冲击下,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是必然选择。
一位股份行电商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电商的兴起和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的出现,让传统银行躺着赚钱的局面被打破,传统银行发现原来金融工具可以做出更多场景,玩出更多花样。此外,移动支付极大地瓜分和转移了银行曾经安身立命的线下流量和存款。
“银行意识到,如果再不积累自己的优势,只是屈于幕后,那么持续发生高频交易的电商平台,迟早会将银行的客户和存款优势抢走,与其坐以待毙,必须下海抢回客源,留住存款。”上述人士直言。
但银行毕竟不是全职电商,相较于物流、服务、系统、体验都更优的电商巨头,下沉不深的银行在2C端并不具备优势。从目前的模式上看,2B的发展优势似乎更大。
从数据上看,稳坐电商系第二把交椅的是农行的E农管家平台。与工行不同,E农管家平台主打B2B,对企业全部免费开放,通过搭建互联网平台,将普通农户、农村小商贩和各级批发商连接起来,构建起集电商、金融、缴费、消费于一体的三农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数据显示,E农管家在2018年成交额已达5862.6亿元。
一位华南制造业中小企业主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公司最早做跨境业务,因为跨境业务利润压力大,近年转型电商。由于有技术专利,获得了某大行贷款,并入驻了该行电商平台,目前该行电商平台、京东、淘宝都是其线上销售渠道,该行平台流量不小,仅次于京东。
保障银行系电商平台流量的,除了客户,还有规模不小的员工内购体系和企业采购,所以不少企业商户可以吃到这个小生态圈的红利,进而形成银企双方都乐见的正循环。
数据领跑但评价两极化
虽然近年银行系电商规模数据涨幅很快,融e购甚至超过拼多多,仅次于阿里和京东,成为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
但亮眼数据的另一面,是用户和市场对其评价的两极化。银行系电商平台不乏忠实粉丝,认为有大平台背书,分期便利,价格便宜,正品保证。
但也存在不少负面评价。根据国内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近日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金融科技电商消费评级数据》,获“谨慎下单”评级的为:来分期、轻松筹。获“不建议下单”评级的为:建行善融商务、中行聪明购、工行融e购、优分期、有用分期、嗨钱网。
负面评价中,银行系电商占了三席。用户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退款、发货、售假、退换货难等。
一位善融商务用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近日在平台上购买的商品,根本没有发货,就显示订单已经完成。他质疑银行作为平台方,存在监管不善等问题,致使不法商家打着扶贫旗号行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银行基本都是没有库存的,只做代销模式。对银行来说,商城只是提供服务给用户的在线平台,基本不会像传统B2C介入那么深,一般采用招商形式,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即银行提供一个商城系统,很多供货商入驻,供货商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均由入驻商家自主负责发货、售后等环节。电商平台在其中应该承担运营管理的角色,但实际执行运营的不一定是银行,也可能是其他机构代运营。
由于银行系电商的供货方均为第三方,银行可以通过免责条款约定不承担售后责任,但对消费者而言,购买商品后可能得不到有利的售后保障。
“在银行系电商相较于专业的电商平台,难免出现严进宽出的情况,即入驻审核很严格,但对后期的运营管理存在不到位,团队力量不足或不够专业。其中既有体制内的传统问题,比如效率低下,虽然近年有了很大好转,但相比较淘宝、天猫的专业运营,差距还是比较大。甚至有些银行,把运营外包给银联等机构,只拿中收,这种模式监管力度更弱。这是银行系电商一直饱受诟病的地方。”前述股份行电商业务人士指出。
文章标题:【不能走淘宝、京东的老路 银行系电商路在何方?(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t.ironge.com.cn/html/zt/zx/14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