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以下简称“信保业务”)的风险把控不断趋严,近半个月监管部门两次“喊话”。继5月银保监会正式出台信保业务监管办法,从经营门槛、承保限额等方面扎紧融资性信保业务制度“篱笆”后,6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近日银保监会财险部下发监管提示函,明确指出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现存的风险,同时再次强化压实高管责任,严格执行信保业务新规等。
事实上,作为近年来应运而生的创新型险种,信保业务正呈现爆发式增长。但随着相关市场及领域信用风险的增加,叠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险种,尤其是具有融资性质的信保业务(以下简称“融资性信保业务”)背后所蕴含的风险,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点关注。
重规模轻风险 个别险企保费增幅超两倍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近年来财险公司“王牌”——车险业务增速逐步下滑的同时,转型非车险业务成为了大势所趋,其中,应商业信用发展而问世的信保业务更是疾驰前进。
“根据非现场监管监测数据,今年1-4月,一些独立风控能力不强的公司,融资性信保业务大幅增长,个别公司增幅甚至超过200%,缺少风险认识、忽视风险管控、重规模轻风险等问题突出。”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的确,从过往数据看,2019年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1043.6亿元,同比增长17.49%,为财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中原保险保费收入规模最大的险种。就具体公司而言,5家上市险企此前披露的“2019年成绩单”也显示出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增速之快。其中,财险“老大哥”人保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6.7%,太保财险的保证保险收入增速达60%,平安财险的保证保险也小幅提升5.1%。
但快速发展的背后,“后遗症”也逐步出现,例如有中小型险企受罚赔款,更有上市险企承保亏损加剧。上述负责人坦言,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等因素影响,保险公司经营的融资性信保业务综合赔付率破百,行业整体承保亏损,少数财险公司亏损严重,投诉举报案件不断上升,个别公司出现舆情风险,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偿付能力濒临不足等情况。
一组同业交流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信用保险的承保利润为-20.63亿元,较2019年同期的-13.74亿元,亏损程度进一步扩大。而保证保险的承保利润更是由去年的盈利0.91亿元,转为亏损54.59亿元。从财险业务各险种的承保情况来看,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成为亏损最为明显的两大业务。
依赖助贷机构暴露三大风险 提升独立风控迫在眉睫
距离信保业务监管办法下发尚不足两周,6月1日,北京商报记者独家获悉,近日,银保监会财险部再向各财险公司下发监管提示函,明确强调开展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要求和规范。
所谓融资性信保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为借贷、融资租赁等融资合同的履约信用风险提供保险保障的信保业务。例如,在常见的互联网贷款领域提供信用担保的信保业务,即为融资性信保业务。据某财险公司信保业务人士介绍,该业务主要涉及企业和个人的融资贷款,在信保整体业务中占比高达九成。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融资性信保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部分财险公司与助贷机构的合作模式。具体而言,一些经营融资性信保业务的财险公司独立风控能力不强,却心存侥幸开展业务,对借款人的风险审核管控,主要依赖合作助贷机构,以协议方式将核心风控环节委托助贷机构,并要求其提供相关反制措施或兜底承诺。
监管提示函明确上述合作模式容易引发三大风险,一是合作助贷机构盲目扩大规模,粉饰投保人信息,导致保险公司承保质量下降,赔付率不断升高;二是合作助贷机构销售不规范,财险公司难撇关系,造成声誉风险和投诉举报风险;三是保险公司难以掌握借款人真实信息,承保业务存在虚假、诈骗等风险,造成后续理赔环节出现诸多民事纠纷,严重侵害被保险人合法权益。
为此,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上述合作模式,财险公司应当加大对合作方管理力度,尽快压缩业务规模,按照《办法》相关要求,夯实内控基础,提升独立风控能力,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问责敷衍了事、推诿扯皮行为 严格压实高管责任
“接到贷款公司推销人员电话,考虑到正好急用钱,就打算在该平台申请贷款,可在签订协议时,业务员告知本人必须要购买一份个人信用贷款保证保险。”家住重庆的何兵(化名)回忆道。
文章标题:【禁锢再喊话融资信保业务 高管担责管控风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zx/119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