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地摊经济 请一直火下去!(3)

  其三,对小商贩要实施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通过合理调控安排,使其与常规经济实体形成功能互补,方便群众生活,活跃商品市场,达到秩序与长久生存的平衡,共谱和谐社会的乐曲。

  当然,地摊经济的从业者们也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来提高经营业绩。比如说,可以考虑将直播、短视频等业态引入地摊经济之中,让自己的辛勤付出被更多的人看见——毕竟,每个生命虽然平凡,但都不普通。

  还没有结束。

  关于地摊经济站上风口这件事,除了行业本身迎来了发展契机之外,我想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含义,那就是真正让“底层民众”感受到了温暖。

  在经济学中,向来都有一个不太轻松的话题——穷人经济学,它大体可以理解为“研究如何帮助穷人摆脱贫穷的经济学”。2005年3月的记者招待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一句话。他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

  可现实情况却是,话语权几乎都掌握在精英手中,而那些大多数穷人却常常被忽视,他们的真实处境更是鲜为人知。

  我讲一个故事。

  《时代周刊》的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美国白人,拥有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可谓一名实打实的精英。不过,她却在1998年以近60岁的高龄,三次深入美国底层社会,假扮穷人,做起了餐厅女服务生、女佣公司清洁工和沃尔玛销售。她真切地感受到,穷人之所以贫穷并不是因为懒或者缺乏毅力,而是陷入了一个自身无法左右却又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芭芭拉·艾伦瑞克在自己的书中如此写道:

  “一个穷人若无法凑出两个月的租金去租公寓,就只能出高价按周付去租一个房间。若他只租到一间房间,他就没法自己做饭,只能吃便利商店食物,例如快餐、热狗,比自己做饭更贵,而且还缺乏营养。若他没有钱办健康保险,一旦生病就一切都得自费……”

  生活之外,更大的陷阱在于穷人很难去提升自己。芭芭拉事后总结,连续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消耗了她的大部分思考能力,连轴转的工作剥夺了她的爱好。反映到穷人身上,便是频频为短期情况所迫,却根本无暇考虑长期利益。

  这也是全世界所有穷人真实生活面貌的一个缩影。

  按照经济学家布坎南提出的“出身、运气、努力和选择”决定论,一个穷人要改变现状,最核心的是要做好“选择”,做好包括职业在内的生活道路的选择。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穷人来说,他们一无资本二无技术,只能无奈地选择一些低门槛职业,比如蹬三轮、骑摩的或者摆地摊。这些职业虽然不算起眼,但却是穷人得以维持生计或改变命运为数不多的方式,亦是他们的理性选择。

  从这个角度看,只要世界上还有大量的穷人存在,而某些穷人又不甘于贫穷,他们改变“出身”和重新“选择”的理性行为就注定要不断发生,现代化发达城市的地摊经济自然也就不会消失。如果为了一味地追求城市的高逼格而无法容纳地摊经济,那么被“消灭”的就不仅仅是人间烟火味,还有“底层民众”无数的小确幸。

  很多穷人的发家致富,很可能只差一个公正的机会。

  更何况,国际范与烟火气,本就不是势不两立、无法共存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主体都应该拥有公平公正、自由竞争的权利,个人的小期盼同样可以与城市的大情怀相交融,这才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任何一座现代化城市,都不该只有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任何一个和谐社会,都不该只要“风度”却不要“温度”。

  地摊经济,请一直火下去。

 文章标题:付一夫地摊经济 请一直火下去!(3),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rdht/12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