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地摊经济 请一直火下去!(2)

  尽管不少大城市里商圈林立、车水马龙,地铁上随处可见动辄几千上万元的iPhone手机,但我国“还有6亿中国人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可能不会去大型商场买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却会很乐意在地摊上买一件经济实惠又合身的服饰;他们也可能不愿意花二三百块钱去下一顿馆子,但闲暇之余会乐意去吃一碗几块钱的烤冷面或者豆腐串。

  从这个角度看,地摊上的产品琳琅满目,服装、手包、水果、日常用品等均有涉及,并且价格不贵,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丰富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给,在迎合低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的同时,激发其消费意愿,进而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

  再次,它是一种低门槛的创业形式。

  在我看来,并非讲着深奥的商业模式、拿着高大上的BP、到处去参加项目路演找投资人才配叫 “创业”,摆地摊本质上也应该算创业的一类。相比其他类型的创业,摆地摊的门槛更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太高的学历、技能要求,很多人支个小摊、打开私家车后备厢就能卖货,而且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而他们在完成自就业的同时,还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与“大众创业”的精髓也是不谋而合。

  不仅如此,其中一部分从业者还塑造了自身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谋生能力,以及灵活的创业思维和经营策略,进而有可能将一个小小的摊铺逐渐发展为知名大企业。纵观世界商业史,很多企业巨头、业界大亨都是从走街串巷的贩夫走卒起家的,典型如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他就曾在北京中科院的门前“练过摊”,售卖电子表、旱冰鞋、运动短裤和家用电器。

  最后,它能展现当地文化特色。

  从社会学角度看,地摊经济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让游客和市民深刻领略到地方的风土人情。比如老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等地,想当年就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小吃小玩意,还有不少吹糖人、讲评书等传统民间绝活,一代相声大师侯宝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我们真的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地摊经济,它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

  不过,诚如一枚硬币有其两面一样,地摊经济的劣势也是有目共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妨碍交通。地摊经济流动性极强,摆摊地点往往选择在交通主干道两侧、人流量大的商业中心或者大型社区的门口,而摊贩占道经营屡见不鲜,往往会影响交通正常运行。

  第二,易造成环境污染。例如路边的烧烤大排档,经常会看到塑料袋随地丢弃,烧烤浓烟肆意飘散,给城市的整洁带来了压力,一些摊贩的吆喝声、喇叭声还会产生噪音。

  第三,商品质量难以保障,侵害消费者权益。地摊上售卖的不少都为低档廉价货,其中不乏假冒伪劣、质量较差的商品,久而久之便会扰乱商品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而地摊较强的流动性与摊贩售后服务意识的缺失,又使得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第四,加大城市管理难度。曾有媒体报道,两个小摊贩为了占据有利位置而相互竞争,直至大打出手,同时还伤到了前来劝架和过路的市民。类似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加大了城市治安与管理的难度。

  这些痛点,也解释了为什么地摊经济总是难登大雅之堂,还频频遭到禁止和打压。

  平心而论,纵使“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即便一众城市纷纷出台政策给地摊经济“松绑”,人们也不能因此就对上述行业痛点视而不见。若想推动地摊经济健康发展,除了对其价值更加肯定、对其发展更为宽容之外,政府和职能部门还应更多地通过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使地摊经济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抵消城市生活受影响的成本后尽量最大化,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我尝试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对城市不同职能区域实施区别治理,满足各个区域的不同需求。如在重要的行政活动区、城市主干道、CBD、商业办公区等禁止设摊,在居民生活区、风景区附近可以有秩序地开放,等等。

  其二,加强卫生和安全管理,小摊贩的卫生和安全状况更容易产生外部性,因此需要外部矫正和公共治理。有关部门可以在此方面着力强化,同时加强监管和引导,通过外部力量推动地摊经济从业者的素质不断提高。

 文章标题:付一夫地摊经济 请一直火下去!(2),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融易新媒体
本文网址:http://m.ironge.com.cn/html/zt/rdht/121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