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人人贷9年实战小微金融:件均8万,集团新增资金24%来自机构

如果说人生如戏,那2010-2019年,一定囊括了互联网金融行业全部重要剧情。

诞生、崛起、繁荣、洗牌、回归冷静。

这九年,无数创业者争先入场,怀抱理想的、追逐风口的、疯狂掘金的......上演了太多草莽英雄的崛起,太多一夜暴富的传奇,还有太多有志青年的折戟。

但很少有人经历9年沉浮,还像杨一夫这样冷静。

人人贷9年实战小微金融:件均8万,集团新增资金24%来自机构

人人贷联合创始人杨一夫

80后互金创业者杨一夫是金融专业科班出身,海外学习归国,他和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创立人人贷的九年来,一路见证了行业的起伏。

早在2013年底,浙江新闻在线(),人人贷母公司人人友信就曾获得1.3亿美元A轮融资,打破当时全球同行业单笔融资纪录。2018年,人人友信宣布更名为友信金服,旗下拥有包括人人贷、友信普惠等多个子品牌。

2019年4月底,人人贷累计成交额达835.9亿元,累计借款人数106.27万。刚刚过去的2018年,P2P的寒冬中,人人贷仍获得净利润0.99亿元,实现了第三年连续盈利和小幅同比增长。

但不管谈起互联网金融严峻的行业环境还是人人贷今天的成绩,他都格外平静。杨一夫曾经把创业顺利的首要原因归结于“运气”。

可运气的背后,是什么成就了这9年来的一切?

不走寻常路:资产门槛即壁垒

作为早期的P2P平台,人人贷的借款人群体主要为小微企业主,其中80%以上的资产来自合作渠道友信普惠。

2017年12月之前,是线上小额信贷业务被狂热追捧的宽松时期,人人贷选择了最“难啃”的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作为核心资产,多少是让人意外的。

2010年,杨一夫和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人人贷之初,其实也想过走互联网化的途径。

“我们刚成立的时候,原始的理想是远程解决所有问题,看起来很fancy,只需线上过一下决策引擎,跑一跑模型,出借人和借款人都能在线上完成业务了。”杨一夫说。

而现实很快就用一盆冷水浇灭了这个理想的火苗。

9年前,互金行业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基础,大量数据掌握在行政机构手里,过度碎片化,无法集中、商业化使用。

当他清楚地知道,这条路在当时还走不下去时,就转身扎进了小微金融领域。

小微信贷是长期限的产品,门槛更高,一个完整风险周期大概在三年,如果模型、系统要支撑有效且低风险的放款,至少要看一个完整的风险周期,调优则至少两个风险周期,也就是6年。

这个门槛挡住了大部分激流中的竞争者。

“这样的产品其实很难做,”在2010年,互联网金融刚开始觉醒的初期,杨一夫坚信,人人贷有这样的资本去一个门槛高的领域建立壁垒,“一旦做进去了,最终积累就会变成壁垒。”

从小微金融切入以后,直到2016年,互联网金融基础变得成熟,人人贷才布局了线上渠道的信贷产品,但周期也达到了24期,件均3万元左右。

“线上产品也在朝着拉长期限,增加件均额度的方向走,当然需要时间。毕竟线下的团队在贷中贷后环节会有很大作用,见面沟通对信贷业务的风险防控更有效,线上缺失了这一环,还需要摸索。”杨一夫称。

如果说这样精心的战略布局是人人贷选择小微金融的理性因素,那么从感性因素上来说,还跟这支创业团队的社会价值理想有关——让体量可观的资金进入小微企业的经营中,真正让一部分小微企业主由此改善生活。

很多金融人怀揣着类似的理想而来,却铩羽而归。但跟很多人不同的是,杨一夫是个无比冷静的理想践行主义者。

他从来考虑的就不是跑马圈地,讲好故事,拿到融资,再功成身退。更多的时候,他考虑的是公司怎样才能活得持久。

“我们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做金融要挣钱,跑马圈地在金融市场上是不现实的,这个市场是占不全的。”从头到尾,杨一夫深知,金融是需要长时间深耕的业务,一定要慢慢去做,而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一点:

“主力产品是必须要挣钱的。”

利润最大化:产品是基础,效率来推动

对任何互金企业来说,在合理的范围内,如何挣到钱,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课题。

杨一夫认为,信贷产品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基础,好的产品才能建立正确的商业模式。

目前,主流的P2P资产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一是接近信用卡定价的信贷资产,Apr口径年化利率在12%左右。这部分资产也是P2P资金渗透率极低的一部分,在主流P2P资产体量中几乎可以忽略。

二是Apr口径年化利率在18%-24%的信贷资产,普遍贷款期限为24-36个月,户均金额在3-8万元左右。经营这类资产的平台数量不多,但余额占比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