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财经|木宇
知乎上最近有个热门话题——把一个人拉出传销和把一个人骗进传销哪一个更难?从得票较多的答案来看,几乎都一致指向了前者,嗯,即便在互联网社会,传销组织依然搞得风风火火。
生意即买卖,赚的就是不对称的钱,即便是在号称扁平化的互联网时代,东浙新闻客户端(),信息依然是不对称的,其实背后的根源,还是认知的不对称,同一个百度,看到的也会是不同的信息,理解的也会是不同的意思。
微信同样也是如此。有的人用来联络感情,有的人用来沟通工作,有的人用来阅读资讯,也有的人用来做生意,最后一种人我们管他们叫微商,而随着这类人越来越多,我们或许正在浩浩荡荡迈入一个全民微信的时代。
再过一些年回头来看,“微信之王”云集的上市或许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此开始,微商有了一条可以对标的康庄大道,微商群体无需再在意外界的舆论争议,因为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云集上市影响的还不仅仅是普通微商大众,甚至是雄踞一方的上市公司,比如说中通,5月13日,中通快递旗下中快传媒正式发布社群新零售平台“有蜜团购”,并公开透露试开团一周以来,已吸纳超7000名省团长,每次开团均超过1万单。
没有人能否认,“社交电商”这一概念正在火出天际。
社交电商的基石,都是同一批微商
阿里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不可否认淘宝对于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淘宝现在的生意却越来越难做了,因为竞争者越来越多,而流量也越来越贵了。
于是有着庞大免费流量的微信,接过了淘宝的接力棒,成为了中国最大的人口再就业基地。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中国近几年微商从业人员呈现爆发式增长,2017年就已超过2000万人。另有研究机构称今年可能突破3000万人,从现在社交电商如火如荼的趋势看,这个可能性是有的。抛开数据不看,大家从身边微商朋友的发展也能有所感知。
而微商也从以往的代理不知名小品牌,走到了如今为大平台贡献能量。凡是涉及到分销返利、会员分级、团队管理的社交电商模式,几乎都是微商的天下,拉人头招代理这种事情,自然没有人比微商更精通。包括去年下半年备受资本追捧的社区团购,算得上端上了台面的创业项目,其线下运营的支撑——团长,也是以微商群体为主。
到了“有蜜团购”主打的社群团购,除了换了个名词,不再局限于社区的地理范围,本质上都是依赖分销的模式,有蜜团购的商业模式也是通过小程序或直接在微信群内发布团购产品,团长通过卖货赚差价利润。还有去年8月低调上线的顺丰小当家,作为顺丰进军社交电商的产品,玩法也和其它社交电商平台类似,用户可以通过分享,无论是达成销售还是邀请新用户注册成功,都能拿到平台的返佣,平台也设立了会员分级机制,用以鼓励用户促成更多的分享和销售转化。
是否采用分销模式,对企业而言本质上是个数学问题,贯穿始终的是企业不变的的核心经营逻辑——利润最大化。在电商1.0时代,因为流量的廉价,企业选择砍掉代理商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在流量价格不断攀升乃至成为巨大成本负荷的电商2.0时代,企业认为与其花巨资买流量不如给分销人员佣金返利,中间商赚赚差价什么的也正常。
从过去的传统分销商到如今的微商分销,从实体门店到线上个体,是效率和辐射面积的变化,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代理转化速度更快,下单的决策时间更短,而基于关系的无限传导效应,最终辐射到的人群也要更为广泛。
这是流量时代的红利,但流量永远只是管道,人才是关键的节点,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所有生意的本质都是基于自私的出发点,当“社群营销”加上“分享返利”后,“社群”不再重要,“返利”才是最重要的核心,社交电商的火热,并不真正来源于熟人之间的信任度,也非所谓的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而就是充分挖掘人性的贪婪。
社交电商≠社群经济
认真追溯起来,社群经济应该脱胎于粉丝经济,2012年,著名杂志《连线》(Wired)主编凯文•凯利出版了《技术元素》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一个深刻影响互联网的商业概念——铁杆粉丝理论,即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过一个不错的生活。这个理论深刻影响了罗振宇,我们都知道,罗辑思维最初的声名鹊起靠的就是社群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