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创新拓宽护城河 通策医疗迈向“加速度”

吕建明,和通策医疗的企业文化一样,低调、沉稳。向证券时报采访团谈起往日创业,语速淡然安稳,故事也不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从容与坚定。

做中国最大的医生集团,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医生集团,是通策人的梦想。近日,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通策医疗,探寻通策医疗的梦想动力,证券时报副总编辑成孝海与通策医疗董事长吕建明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

分工协作的效果怎样?位居杭州平海路一号的杭州口腔醫院,这里的名医正畸工作室,黄统团队一天的会诊数量跨越100例。这样的工作量,在普通的诊所,甚至普通的口腔醫院,是不成能完成的。

现如今,通策医疗早已不再是一家醫院撑起的上市公司。有了资本进驻,杭州口腔凭借强大的口碑,迅速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横眉前,通策医疗采纳总院+分院模式,现在有平海路、城西、宁波三家中心醫院。其中,杭州口腔醫院有平海路一号、平海路57号、庆春分院、城西分院、城北分院、第一门诊部、萧山分院等;截至2018年底,公司拥有分歧规模的口腔专科醫院达30家。

“我们一开始也是向他人学习。事实上,我们学了不少同行的诊所连锁模式,后来发现不可。”吕建明接受采访时坦承,入主杭州口腔醫院后,通策医疗曾先后在嘉兴、宁海、北京等地设立连锁诊所,但经营效果欠安,随后将诊所全部关掉。

结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吕建明,在入主通策医疗前,其麾下的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杭州本土知名地产企业。

通策医疗的转型,勾勒出一条新型的社会力量办医路子。去年,浙江省政府已将通策医疗办医模式,列为浙江社会办医模式典型案例,大力推广通策医疗社会办医模式。

从一家醫院撑起一家上市公司,到如今枝繁叶茂,多元化并进,通策医疗(600763)的进化史,堪称民企转型范本。

从房地产跨行到专业性极强的口腔医疗行业,并最终带领通策医疗攻城略地,吕建明走得并非一路坦荡。

“为何要放弃房地产?政策吃不许。当时房地产市场的时松时紧,政策变革太快,这使得项横眉的开发风险欠好把控,所以就得转型寻找出路。到现在,手上一地块都没有了。”寥寥数语,吕建明道出了当初转型的初衷。

“从医”以来,通策医疗业绩一直连结着增长态势,到了2018年,公司营收15.5亿元,净利润3.59亿元,相比于2006年,涨幅分别跨越70倍和314倍。公司股价也由2006年底的2.24元/股涨至横眉前80元/股摆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不顾曲直马股。

吕建明回忆说,2006年包罗杭州口腔醫院,杭州一共有3家醫院同时推出改制,在当时确实是必要政府的开放包容态度,这与现在的借助社会力量办公共事业的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杭州口腔醫院,是一家颇具知名度的专科醫院。在转型后的第一年,通策医疗就有了不错的起色,当年实现营业收入2187.76万元,净利润114.02万元。2007年,公司股票简称由“ST通策”变更为“通策医疗”。

跨行从医13年来,通策医疗迅速崛起为A股市场的明星公司。凭借迅猛的发展速度和良好的财务业绩,公司股价百尺竿头,区间涨幅高达40倍,成了资本市场上“不顾曲直马”。

杭州市口腔醫院改制之时,曾在本地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翻阅当时本地媒体的报道,其中不乏“布衣醫院一卖了之”、“莫名改制”、“国资被低估”等敏感词语。

创新解决行业痛点

从一枝独秀到生根发芽

据介绍,牙科劳动密集型的属性、对口腔医生的高度依赖性,与当今社会工业化大生产以及精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方向相背离,这是口腔行业的先天缺陷。因此,全世界口腔连锁机构鲜有成功案例。

2004年,吕建明收购“德隆系”上市公司ST中燕一鸣惊人。此举也为通策医疗步入资本市场搭建好了舞台。2006年,吕建明控制的杭州宝群实业有限公司拍得杭州口腔醫院100%的股权。随后ST中燕实施资产重组,杭州口腔醫院100%股权被注入上市公司。次年4月,“ST中燕”更名“ST通策”。

在吕建明看来,小诊所就像农户。为什么村庄难管理?是因为一户一户的农户非常难管理。如果要做成一个财产,就必须建一个农场,公共生产资料要公有,农户要酿成工人,这种分工协作的体系要建立起来。

成立于1987年的杭州市口腔醫院,在2006年改制之前,拥有职工340多名,隶属于杭州市上城区卫生局,是浙江省最大的口腔专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