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从涨停到跌停背后:券业资本暗战汹涌

2018年末,131家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之和为1.57万亿,券业净资本较2017年末整体减少约100亿。

上周中信证券(24.190, -0.19, -0.78%)将清仓减持中信建投(21.510, 0.14, 0.66%)的消息震惊整个证券业。虽然这一减持行为,无论从解禁时点还是投资价值来看都在情理之中,但面对“5天2涨停”的中信建投,投资者难免感到意外。

与此同时,券商股内部出现分化——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头部一线券商整体强势,山西证券、浙商证券等部分中小券商大多表现较弱。

个股表现的差异,折射出行业内各家发展“冷热不均”的状态。在券业进入重资产发展的阶段,围绕资本金的激烈竞逐,正在行业内部愈演愈烈——小券商谋求上市,扩充资本金以实现突围,而财大气粗的大券商也要“未雨绸缪”。

龙头券商三大驱动

近期资金市场信用收缩,流动性分层问题凸显,监管定向支持中小银行,并搭桥纾困非银。由于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流动性改善将提升经纪业务收入弹性,由此将直接利好券商。

即便市场流动性出现波动,大券商的优势地位依旧稳固,近期即收获多项政策红利:重组办法修订、券商搭桥纾困非银流动性紧张、科创板持续推进等,头部券商的重要性再提升。

除政策扶持外,从自身实力来看,大券商净资本较为充足。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2018年末,131家证券公司的净资本之和为1.57万亿,券业净资本较2017年末整体减少约100亿。其中,净资本(专项合并数据,包括子公司)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是国泰君安(1041.42亿)、中信证券(974.99亿)、海通证券(14.280, -0.20, -1.38%)(816.88亿)、华泰证券(22.480, -0.28, -1.23%)(749.74亿)以及申万宏源(5.080, -0.03, -0.59%)(665.30亿)。

资本规模在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两融、股权质押、自营、做市等资本消耗型业务已经成为证券公司市场扩张的重要抓手。因此,即使现阶段资本金较为充足,仍有多重因素驱动大券商提升资本实力。

首先,备战科创板。数据显示,科创板带来的承销保荐费用对券商的收入贡献约为5%,且券商跟投的潜在收益对其收入贡献也较为有限。科创板对券商的收入影响更偏中长期。这种情况下,净资本实力强的券商有更强的发展后劲。

部分券商已有意加码重资本业务。以两融业务为例,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17.200, -0.17, -0.98%)等在5月初均公告称,201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公告内容涉及完善融资融券等资本中介业务。

其次,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券商陆续进入。继瑞银证券之后,3月29日晚间,证监会核准设立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外资投行陆续进来,这种情况下,国内也有动力去扶植一两家‘超级券商’去对抗。整体监管思路较为明确。”某中型券商非银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最后,净资本在券商分类评级考核重要性上升,资本实力与分类评级直接挂钩,且相互影响。

“高评级对大券商产生正反馈,包括风险计提、准备金降低,部分新的业务试点优先给到高评级的券商尝试。”上述非银分析师表示。

以融券为例。证监会6月21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其中规定:基金通过约定申报方式参与出借业务的,对不同的借券证券公司实施交易额度管理并进行动态调整,借券证券公司最近1年的分类结果应为A类。

“这意味着A类券商可以做的事情将越来越多。背后的逻辑是通道收入收缩显著,券商需发展其他业务收入抵消掉前述业务收入的缩小,转而发展资本中介业务、自营业务等。”该人士表示。

从最新券商分类评价结果来看,一梯队券商地位稳固。据中国证券业协会6月18日晚间公布的结果。2018年度前六大券商净资产排名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净资产排名前三,华泰证券、广发证券、招商证券排名第四至第六。前六大券商座次上与2017年并无区别。

中小券商加紧上市

行业集中度提升,马太效应明显,大券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使得其在融资方面相对中小券商更有优势。对于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券商而言,扩充资本金,提升业务开拓能力成为突围关键。

从近年券商业务收入变化来看:此前,经纪和投行两块通道业务占整体收入比重偏高,目前自营业务收入,包括两融、股票质押等利息收入逐渐扩大。

在此情况下,东浙新闻客户端(),券商需发展其他业务收入抵消掉前述业务收入的缩小,转而发展资本中介业务、自营业务等。中小券商可以通过资本运作、特色化经营等方式成功实现赶超。

不过,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还是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