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杭州主持了「钱江观潮——2019小微金融行业峰会」,这是第二年来加入这个论坛。每一次都不禁感叹,商业生态的进化,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破局小微金融难题的重要价值。
网商银行董事长胡晓明(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花名「孙权」)在演讲时放了一段视频,很是令人触动。「我们要了解一切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它将去向何方」。那是十年前,阿里巴巴初涉小微信贷时,一个用户的采访视频,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了阿里金融的起点。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金融实践中,行业普遍认为,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方式,也没有数据参考,因而金融机构在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时,往往要花很大的成本去超过「风控」这道难关,其暗地里的本色就是:小微企业被认为是缺乏信用的。
但过去几年金融科技应用的深入、小微金融服务的改善让我们了解到,小微企业其实不缺信用,缺的是「量化」这种「信用」的手段。这也是未来,金融科技企业、持牌金融机构、政府监管部份共同努力方向。
1
「破冰」
小微企业因为缺少有效数据、风控难度大、业务成本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视为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的各类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份也一直在为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环境而持续努力。
本年,网商银行迎来四周年,截至横眉前,这家定位小存小贷、聚焦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已联合400多家金融机构为跨越17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了近3万亿元贷款,其独创的「310」模式也已复制到50家金融机构。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事实上,小微金融在阿里巴巴内部的发展其实要追溯到十多年前。
2007年,阿里小贷与建行联合推出「网络联保」服务,前者提供商家信息,后者提供资金,贷款给商户。在这一合作模式下,阿里巴巴并非单纯的为银行提供客户,而是利用本身所掌握的商户数据进行必然的信用评级,给银行放贷提供参考。
比较特殊的是,由于当时的互联网生态,以及纯信用风控还没有如今这么成熟,网络联保服务还参考了国外的「格莱珉」模式,必要三家商户联合申请,互相承担信用风险。当时,已经参加支付宝两年的孙权成了项横眉的操盘手。
在此之前,孙权曾任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公司及个人金融业务、微小企业融资业务、网络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上熟悉阿里生态,因此成了阿里巴巴初涉金融业务的不二人选。
后来,孙权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尤努斯乡村银行的概念为他们提供了思路,而阿里巴巴与中国建设银行合作的网络联保又比乡村银行更多地利用了互联网技术,融入了可量化的信用模型,是对尤努斯模式的超越。」
事实上,如果回望2007年会发现,这一年之于新金融行业,以及整个零售金融行业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节点。
这一年,国开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与中安信业在这一年首次试水「助贷」模式,开启了小贷公司的第一波数字化转变。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建成后,对于业务规模化、数字化发展的探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而阿里巴巴在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探索,只是这个大趋势下的一个缩影。不过,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家都没能找到那把小微金融服务「规模化发展」的钥匙。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恰逢阿里巴巴成立十周年,「打造服务1000万小微企业的商业文明生态、提供1亿个就业机会、服务10亿消费者」的横眉标被正式提出,东浙新闻(),小微金融服务成了阿里新十年横眉标中的重要一部分。
基于此前试水的经验,也基于对阿里生态内小微商户金融需求的了解,孙权在这一年领衔筹建了阿里巴巴集团信用金融部(简称「阿里金融」),开始测验考试系统性地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
金融与商业总是相互推动着向前发展、互为助力。
陪伴着阿里生态的逐步扩张,平台上商户数量、交易规模的稳步增长,积累的数据和信用模型逐渐成熟,其为小微商户提供的金融产品也不竭迭代升级。好比,渐渐解脱了对于「联保」模式的依赖,开始彻底依靠平台数据和自建模型进行授信。
2010年,当阿里金融第一代互联网信贷产品——淘宝订单贷上线时,它已经具备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许多在线信贷产品的特征——将金融服务嵌入交易场景里、从申请到审批、再到还款全流程的线上化和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