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 6 月 14 日,上海租界区来了七名操着粤语的陌生男子,他们左手拎着坛子,右手提着麻袋,分兵扼守着一个通向外滩的路口,只是专注地盯着来往的行人,每走过去 5 个路人,就麻袋里掏出一颗黄扁扁豆,扔进坛子里。
在饭统戴老板的描述中,这些人行为古怪,但大有深意:他们在计算每个路口的人流量,堪称「人工大数据」和「手动智能」,带头人是广州先施公司经理黄焕南,他受老板马应彪的委派,来沪考察地段,筹建上海第一家百货。黄焕南根据「黄扁扁豆选址法」,选定了一处挨近外滩的风水宝地,这里北通火车站、南邻富人区,商贾如流。
这里就是日后在包邮区无人不知的上海南京路。中国的现代零售,就从这条马路开始。
无独有偶的是,整整 105 年后的 6 月 13 日,一场关于零售业进化的发布会,就在黄浦江另一侧的摩天大楼中举行,主角是每日优鲜和腾讯智慧零售,这场主题名为「鲜到千亿,智在必得」的发布会,一个在生鲜赛道持续领跑,一个有着深厚的人货场洞察,二者很可能将以强强联手的形式,按下零售业进入下一个崭新时代的关键按钮。
今天的上海,仍然是零售最新业态的兵家必争之地。最近一年,每日优鲜创始人、CEO 徐正把工位从他眼中「市场份额固若金汤」的北京搬到了上海,到炮火的最前线督阵。生鲜行业的格局,也在这样强竞争态势里跌宕剧变。
流通行业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缩短链条、提高效率、降低一切成本,并让周转速度加快,让同样一笔现金支撑更多次进货,这样库存所占用的现金也就越少。从这些角度看,每日优鲜开拓了四年之久的前置仓模式,在必然的订单密度下,可能会是生鲜到家行业的最优解。
在发布会上,每日优鲜合伙人、CFO 王珺透露了一组核心数据,传统超市在全国的平均年坪效大概在 1.3 万到 1.5 万之间,而在每日优鲜通过高销低损能做到成熟城市一平米 10 万,成熟前置仓甚至能达到 12 万。
这也意味着,今天,一个 300 平的前置仓将可以实现一个过去将近 2000 平的社区超市一年的销售额,这种效率的提升幅度,颇为令人震惊,空间物理层面的房租,这一困扰零售行业多年的痛点在前置仓模式的改造之下,不再是包袱。
能实现十倍摆布的坪效提升,某种水平上来说,改写了零售行业的空间规律,已经足以被称为划时代的新物种。
01 告别一个旧的时代
旧零售时代的痛点,都是新物种们的机会。
生鲜最难的是损耗管理,成熟市场的生鲜损耗率能低至 5%,中国绝大多数零售商的生鲜品类损耗率,超市是 10%,菜场则是 20% 以上。由于供给侧基础设施不够完备,这些成本,也都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当价格过于昂扬,或购买过程体验欠安,会让生鲜成为一种有距离的消费,不够亲民。于是在行业里,就有很多介入方开始动歪心思,把某些方面节约不掉的成本,从此外地方节约下来,好比各种各样的催熟、保鲜药剂大行其道。一旦进入逆向选择,生鲜流通行业的财产化与规模化,也就无从谈起。这就使得,在旧的技术鸿沟内,行业进入了一个自我强化的死循环。
每日优鲜希望突破这个怪圈,经过五年的努力,其已经让损耗率落到了 1% 的颗粒度内。1% 的损耗代表着不考虑任何其他因素,好比房租、人工,仅仅这一个单项就可以发生相对于传统业态将近 8-10 个百分点的成本优势。
能把损耗率降低,从而形本钱钱优势,和以下几点有关,一是前置仓模式配送上门,避免了菜市场里惯常的挑挑拣拣,一把荔枝拿起来仔细看看,再放回去,10 个里面哪怕只磕坏 1 个,损耗率就是 10%,这些成本,一直都是暗藏在价格里,由用户承担。
二是,每日优鲜尽量摸到产地最上游,努力减少中间环节。众多周知的是,每多一个环节就意味着一次搬运,出库入库、装车卸车。那么,每减少一次搬运,都意味着少一些高温、暴晒以及磕碰,同样能减少几个百分点的损耗。
正如王珺介绍的,每日优鲜的供应链起源相对特殊,绝大多数零售商供应链的起源都来自于当地批发商,甚至外包给碎片化的小商贩、当地个体经营者等。但每日优鲜从第一天起就选择坚决走向产地,这保证了商品的成本足够低廉、新鲜度足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