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做宣发的朋友送了我两张首映礼的票,电影名叫《学区房72小时》,她说反正你也会写房产,过来凑个热闹呀!
出乎意料的好看。
而且你们不用怕我剧透,这种剧情在生活里太常见了,看这个电影更多是找个共鸣。
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孩子家长,浙江新闻在线(),真的推荐你们去看看。
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躲进黑暗里,通过这部电影再审视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明明是讲学区房,为啥电影名有种生死时速的感脚?
有经验的读者知道,好房不等人,抢的人太多,有人愿意加高价,交了定金都不好使,房东大不了毁约两倍赔给你都不亏。
72小时指的是凑首付、凑全款的过程。
我也有类似经历,在北京上车的这套房就是某个周末下午和钱嫂看房时发现的,符合我们的一切要求,比市价还便宜50万左右,算是8.5折笋吧。
立刻约房东,从7点多谈到半夜1点多才签下合同。而且那时候我们还没资格买,钱嫂的工作居住证还得等1个多月才能拿到,先找了同学过来帮忙签约,回头又跟我们做了买卖人变更。
所以电影名字一点儿不夸张,好房不会给你纠结的时间。可能中介发个朋友圈,一套「笋盘」当天就成交了。
说回电影,大概剧情是这样的:
一个上海某大学的副教授为了女儿能上牛小看了一年的学区房,终于遇上一套合适的。
1924的楼龄,有独立厨房,30平方,总价360万,必须全款。这套房子对口公立牛小,把孩子户口提前一年转过来就可以直接念。
教授下了10万定金,约定一个星期内补齐全部房款。可手头只有300万,还差60万缺口,索性决定卖掉现在唯一的住房凑钱。
另一方面呢,教授家雇了个外地保姆,保姆的儿子想和上海女友结婚。
丈母娘沿着上海外环线画了个圈,那意思是我也不为难你们,只要男方能在红圈里买套两居室,立马就同意这桩婚事。
巧了,教授的房子正好是紧挨着外环线的两居室,满足上海丈母娘的一切要求。因为凑房款太着急,250万的房子,200万就能卖,妥妥的8折笋。
一个外地刚需上车,一个本地刚需学区,还剩72小时的交易时间,中间还有房东跳价、为了孩子隐瞒离婚真相、教授老婆抑郁症、师生恋、学生送礼、中年男人的深夜痛哭等等。
「刚需」和「置换」也是一线城市二手房最大的买方和卖方。
怎么说呢?很多人都能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其是「中产」。而且没有拍得很戏剧化,体感挺真实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社会意义是给观众们提了一个醒:
学区房中包含的「学票价值」有巨大政策风险,一旦学校改了片区划分,学票价值立刻清零。
我是素来反对购买学区房的,理由同上。
就算真的要买也要当成消费品,用完就卖掉,不然以后改了政策分分钟毁灭价值。
不多说了,就像「丁克」、「读研无用论」、「报考大学,城市比学校和专业重要」这些话题一样,随时说,随时有人杠。
讨论的意义不是说服谁,也不是争对错,只是多提供几种思路和可能性。
至于你怎么选,其实一点儿都不重要。
《学区房不能改变孩子》
《升学金字塔》
... ...
行情什么的,明天再说,反正行情已经好转了,大家心情应该都不错。
哦对了,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上半年平均每个股民赚了6.5万,可转债也走出了一波10%+的行情。注意下图最右侧:
明天我们会好好说说可转债!
... ...
又,我跟宣发的朋友要了20张《学区房72小时》的票送给10个读者大大,每人2张。
老规矩,评论区点赞最多的10个人,我会把兑换码给您私信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