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所谓“征信修复”,不过是割韭菜的新骗局

近日我们注意到,市场上出现众多以信息咨询名义开展征信修复业务的征信修复公司,这些机构多数是借帮助客户偿还债务消除不良征信的名义,让客户陷入新的负债当中。

所谓“征信修复”,不过是割韭菜的新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受害者薛浩(化名)向我们反映,由于心里一直担心自己会因小米金融事件存有不良征信记录,所以他通过网络找到一家征信修复公司,以期解决问题。

6月4日下午,薛浩先后一共向该征信修复公司缴纳近7000元学习资料费用。期间他还被拉入该公司所建立的多个微信群中。

薛浩意识到上当后,要求退还所交学费。但对方已无法联系。

直到现在,网络上依然可以查到多个征信修复公司的广告信息。

所谓“征信修复”,不过是割韭菜的新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谓“征信修复”,不过是割韭菜的新骗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利用话术套利

据薛浩反映,入群最初,薛浩心存戒备。但近乎300人的微信群,经常有人向群里吐槽,讲述自己征信出现问题的经历与结果。他也开始加入交流当中。

在征信修复公司帮助下获得征信修复这类的信息并不常出现,但是每出现一次,群内就会出现一阵骚动。薛浩的心理由此发生了变化。

他说,微信群里2-3天就会有人把成功修复征信的截图发到群里,说是感谢群主提供的学习资料。

薛浩在群主的要求下,通过互加微信获取到了一对一“学习资料”。群主也把他加入到另一个微信群中,在群中发送修改征信的具体操作流程图片与视频,并且承诺所进微信群永不解散。

6月4日,薛浩先后共向群主交付了近7000元费用。只是学习完课程的他,从群主那里获取的是另一套征信修复系统办法的说辞。

群主告诉薛浩,替他解决不良征信记录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进入公安系统将姓名和身份证号改掉,从新拥有一个新的身份,让打印出来的征信一片空白。

一种是征信修复公司帮你对报告进行修改或作假,可以由对外不具征信审核资格的公司提供一份具有排版和水印的征信报告,依据逾期的多少与修改内容进行收费。但是央行内部的实际个人征信报告不会改变。

一种是将过往所存在不良征信的记录金额全部还上。资金由征信修复公司来出,薛浩只需要从银行套取更高的金额按时归还以后的本息,同时向征信修复公司支付相应的手续费。

薛浩意识到上当,拒绝了群主并要求退还所交学费时,再无法联系上对方。

不良征信不一定完全贷不出款 

有银行职员说,个人出现不良征信状况时,不一定会完全贷不了款。如果不是恶意行为,过往与当下还款记录较好,银行会在事实基础上做适当考虑,只是贷款金额与利率都要重新评估制定。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30日,因失信而被限制乘飞机1463万人次,限制乘火车522万人次,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及高管29万人次。有254万失信被执行人慑于信用惩戒,主动履行义务,重拾信用。信用惩戒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际上,真实的征信修复不一定是改变过往记录数据,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维护征信报告的方案。个人征信维护上,一定避免出现征信黑和征信花的现象

征信黑是逾期超过90天。征信花是征信查询次数频繁,比如频繁申请信用卡或者网贷等。

金融业界所谓的“内部人士”更无法私自操作个人征信记录的修改。知情人士说,只要关系到个人信用的相关信息,全部是通过专线由各大银行还有金融机构统一汇总到央行的征信中心。

整个过程中全部计算机自动处理完成,如果中途有工作人员违规干预,很快就会被发现。

“我们银行还未真正消除过一笔征信不良记录,相关需求在支行层面基本就被拒绝了”。一位银行职员告诉我们。

个人征信有疑必核

2018年,央行共受理个人异议申请4.1万笔,异议回复率99.6%,异议解决率99.2%。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发布的信用报告显示,在异议发生的原因中,业务发生机构出错的概率为48%;客户认为有错、但实际没错的概率为37%;异议正在处理等其他情形的概率为13%;身份信息被盗用、受委托的第三方未及时还款的概率仅为2%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查,征信修复公司的兴起源于今年2月初浙江省发改委出台的《浙江省公共信用修复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

该办法主要是对失信主体申请信用修复,而且是首个由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对信用修复行业具有一定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