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产业 > 文化 > 博物馆是座宝库,也是一所学校

博物馆是座宝库,也是一所学校

2024-05-24 19:51:57来源:新媒体

文章导读
1905年,张謇创设南通博物苑时,在苑中南馆题写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作为办馆宗旨。不久,在《南通博物苑品目序》里,张謇重申,“设苑为教育也”。虽然...

  1905年,张謇创设南通博物苑时,在苑中南馆题写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作为办馆宗旨。不久,在《南通博物苑品目序》里,张謇重申,“设苑为教育也”。虽然张謇掷地有声地开宗明义,但涉及的关键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博物馆人。博物馆具体是一座宝库还是一所学校?

  从西文词源看,博物馆天生与古典时代艺术收藏捆绑在一起。而在自《左传》以来的中文文献里,博物更偏向指宏大的知识体系。20世纪初的博物馆学学者提出,博物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公共性的现代文化现象。从诞生之时起,博物馆就是教育机构。当然,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议远未烟消云散。博物馆是否还需要物,博物馆是否依赖宝物,博物馆应该如何对待观众,物和观众在博物馆的天平里孰轻孰重,这也一直是1946年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的热议主题之一。值得庆幸的是,从最初将博物馆定义为“保存、研究、强化艺术性、技术性、科学性、历史或者考古性价值物质”的“永久展陈场所”,到2022年修改为“研究、收集、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性和非物质性遗产”的“非营利永久机构”,国际博物馆协会自我定位的教育色彩越来越突出。

  当博物馆遭喻为学校时,“博物馆是第二课堂”的说法就不胫而走。常见观点认为,博物馆教育以实物带来的直观和形象特征见长,博物馆迄今都是各类学校组织实地教学的首选场所。但是,博物馆作为“第二课堂”并不是说它是教室的补充或者替代。虽然同为教育形式,但博物馆与学校截然不同,博物馆不能采用任何强制手段规训观众,观众充分享有用脚投票的权力,因此,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教育方式在博物馆里行不通。正因为认识到观众的主导地位,不少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将自身定位从“博物馆教育”调整为“博物馆学习”,从教育者视角调整为观众视角。

  “第二课堂”拥有比学校教育更多的学生和更长的学习时间,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导权,也可能遭激发出更大的参与度,博物馆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因此,博物馆需要吸引到观众,留得住观众,单靠网红展览或者爆款单品是不够的。

  在居住和工作之外,提供充分的环境、文化和精神体验的空间遭称为“第三空间”。服务于广泛的终身教育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更有可能成为这样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扎根社区,服务于文化认同和社区建设的社区博物馆就是博物馆转变为“第三空间”,实现终身学习的最佳案例。

  社区博物馆的快速发展是中国博物馆在最近数十年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从1998年建成的六枝梭嘎生态博物馆展现出社区博物馆雏形开始,新世纪以来,社区博物馆在各地蓬勃涌现,上海曹杨新村改造和2021年开放的百禧公园更是成为社区博物馆激活15分钟生活圈和助力城市更新的典范。所有的社区博物馆都以基层社区为服务对象,以本乡本土的物产、人物为馆藏和展陈来源,承载的也是本地社区的特殊知识和记忆。在大多数社区博物馆里,我们都能发现有谙熟本地历史和传统的志愿者开展乡土知识宣传和教育,也能看到“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的高粘连度博物馆使用者。博物馆使用者往往集藏品来源提供者、阐释者、观众和推广者于一身。因此,社区博物馆很容易成长为凝聚社区的核心场所,乡愁情绪在这里转变为乡土建设的动力。

  “第三空间”不是地域纽带的专利,文化纽带同样可以实现聚拢观众,共建群体记忆和认同的目的。行业或者专题博物馆应该成为以行业、产业、经济和文化类别为基础的人群的“第三空间”。

  值得称赞的是,建立在江西景德镇宇宙瓷厂旧址上,甚至沿用了部分厂房的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没有遗忘半个世纪间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工人们。除了展示制瓷技术流程和瓷器产品之外,展厅里还有用瓷厂职工黑白证件照拼合成的照片墙,融易新媒体消息,以及口述史采访视频保留的工厂以及城市的历史记忆。将在安徽淮南创建的煤炭博物馆和在新疆克拉玛依创建的石油博物馆也应该这样,只有将煤炭人和煤炭精神、石油人和石油精神有机地融入到博物馆的阐释和展陈之中,才能使博物馆最终锚定在社区、行业和人群之中。博物馆成为须臾不可离的终身教育场所的理由和价值正在于此。


免责声明
融易新媒体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热门文章
日榜 周榜
1 国宝画重点·简牍丨看看简牍里的汉代边塞“冷知识”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从先秦到魏晋,简牍记录了泱泱中华长达一两...

2 博物馆是座宝库,也是一所学校

1905年,张謇创设南通博物苑时,在苑中南馆题写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

3 纪录片《且上书楼》——让老书楼焕发新风采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与诸多藏书楼的兴衰机遇彼此交织,无数珍本古籍能传至今日,离不...

4 小满,吾爱。

5月20日20时59分迎小满节气。在这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里,祝福所有爱与遭爱,当然还要“...

5 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中国发展(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交60周年

旅居中国近二十年,奥利弗·格兰让—— 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中国发展(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

6 多国艺术家汇聚北京现代音乐节

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活动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乐学...

7 行走的博物馆

在内蒙古广袤的沃土上,畅快淋漓地看一场展览、在家门口与文物“亲密接触”已经不是一件...

1 国宝画重点·简牍丨看看简牍里的汉代边塞“冷知识”

简牍,是纸张发明之前,古人的主要书写材料。从先秦到魏晋,简牍记录了泱泱中华长达一两...

2 博物馆是座宝库,也是一所学校

1905年,张謇创设南通博物苑时,在苑中南馆题写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

3 纪录片《且上书楼》——让老书楼焕发新风采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与诸多藏书楼的兴衰机遇彼此交织,无数珍本古籍能传至今日,离不...

4 小满,吾爱。

5月20日20时59分迎小满节气。在这个谐音“我爱你”的日子里,祝福所有爱与遭爱,当然还要“...

5 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中国发展(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交60周年

旅居中国近二十年,奥利弗·格兰让—— 用影像与文字记录中国发展(共建文明百花园·中法建...

6 多国艺术家汇聚北京现代音乐节

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于5月8日至12日在北京举办。活动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央音乐学...

7 行走的博物馆

在内蒙古广袤的沃土上,畅快淋漓地看一场展览、在家门口与文物“亲密接触”已经不是一件...

8 西安鼓乐:“活化石”绽放“年轻态”

“西安鼓乐是汉民族音乐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隋唐音乐的典型代表。”面对记者,陕...

9 领略秦汉文明 汲取历史智慧

“这件文物由雁头、雁体、灯盘和灯罩组成,灯盘和灯罩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可调节光线...

10 在美好旅行中享受幸福生活​——各地“5·19中国旅游日”活动

本报集体采写 今年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围绕“畅游中国 幸福生活”活动主题,整...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6215号 Copyright © 2002-2022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